1. 心智熟的人,从不会 “这也想要那也想要”
村里人种地,都知道 “一季只能种一茬庄稼”,你想在地里既种玉米又种麦子,最后只会两样都长不好。人过日子也一样,不是选选择题,啥好都能往怀里揣;是填填空题,你得挑最适合自己的,把别的都放下。
老周以前就犯过 “贪心” 的错,既想种好自家的三亩地,又想跟着别人去镇上搞运输,结果地没种好,运输也没赚到钱,年底一算账,比专心种地的人家还穷。后来老周想通了,一门心思种庄稼,还学着种反季蔬菜,慢慢的,日子反而过顺了。老周说:“人就像个粮囤,装太多东西会撑破,挑最重要的装,才能装得稳、装得满。”
那些总想着 “这山望着那山高” 的人,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把日子塞得满满当当,最后啥也没抓住。村里的小李就是这样,一会儿想开店,一会儿想打工,一会儿又想种果树,折腾了几年,啥也没成,还欠了不少钱。老辈人常说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就得舍弃另一样,这才是过日子的实在理。
2. 做生意,最难缠的是熟人
村里开小卖部的王婶最懂这个理:卖给熟人东西,价格定低了,熟人会嘀咕 “这是不是次品,才卖这么便宜”;价格定高了,熟人又会说 “都是街坊,你还坑我”。有次王婶卖给邻居一袋面粉,按进货价加了五块钱,结果邻居到处说 “王婶心黑,赚我这么多”,气得王婶再也不敢给熟人按低价卖东西了。
要是跟陌生人做生意,反而简单:价格明码标着,你愿意买就买,不愿意就走,不用琢磨 “会不会得罪人”“会不会被说坑”。老陈在镇上开了个农机修理铺,来修农机的大多是陌生人,他把修理费、零件费都写在黑板上,客人觉得合理就修,不合理就走,从来没闹过矛盾。老陈说:“小生意跟熟人做,图个方便;大生意跟陌生人做,省了很多麻烦,不用猜来猜去。”
村里有人想跟熟人合伙做大事,比如一起开工厂、一起包地,最后大多闹得不欢而散 —— 要么嫌分利不均,要么嫌干活多少,反而不如跟陌生人合伙,按规矩来,该咋分咋分,该咋干咋干,生意反而能做长久。
3. 多数人不用提高智商,只要多动手就行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爱刷手机,今天看 “学这个能赚钱”,明天看 “学那个能成功”,可大多只看不做,最后啥也没成。其实现在的人,智商差不了多少 —— 想查啥,百度一下就知道;想学啥,网上有课程,还有 AI 帮忙,真正拉开差距的,是 “能不能动手干”。
老周常跟年轻人说 “读书能长见识”,可村里能每天看几页书的,没几个;老陈说 “学修农机能赚钱”,可愿意跟着他学、天天动手练的,也没几个。有次村里组织种果树培训,来了二十多个人,可最后真正跟着技术员学、把果树种起来的,只有三个人,这三个人后来都靠果树赚了钱。
老辈人常说 “光说不练假把式”,你知道再多道理,不动手干,也没用。就像种庄稼,你知道要浇水、要施肥,可你不真去地里浇、去地里撒,庄稼还是长不好。多数人缺的不是智商,是 “说干就干” 的执行力,只要多动手,慢慢就能把事干成。
4. 人和人的关系,脆得像地里的薄冰
村里的张婶以前特别信任邻居,家里的钱、钥匙都敢让邻居帮忙管,结果有次张婶出门,邻居偷偷拿了她家里的两百块钱,还不承认,最后两家闹掰了,再也不说话了。张婶说:“以前觉得关系好,啥都能信,现在才知道,好多关系连一点小利益都经不住。”
其实人和人的关系,大多这样 —— 平时看着好好的,一旦涉及到钱、涉及到好处,很容易就散了。村里有人合伙开小卖部,一开始相处得跟亲兄弟似的,后来因为分利润的事,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小卖部关了,人也成了仇人。
但也有好处:靠利益散的关系,也能靠利益重新聚起来。老周和老陈以前因为种地的事闹过矛盾,后来两人发现一起种反季蔬菜能赚更多钱,就又合伙了,按规矩分利,反而相处得比以前好。老周说:“别太信关系,也别太不信关系,知道它经不住利益考验,也知道它能靠利益维系,就不会太伤心,也不会太盲目。”
5. 人不怕失去了,就真的强了
村里的小李以前总怕别人说他不好,别人说 “你种的庄稼不如我”,他就赶紧改种;亲戚说 “你该早点结婚”,他就急着相亲,结果日子过得一团糟。后来小李家里出了点事,没心思再在乎别人的看法,反而踏实下来种庄稼,慢慢的,日子过好了,别人也开始尊重他了。
人之所以怕这怕那,是因为总想 “靠着点啥”—— 怕失去别人的认可,就靠着别人的评价活;怕失去亲戚的帮助,就靠着亲戚的态度活。就像地里的藤蔓,总想着缠在别的树上,一旦树倒了,藤蔓也会跟着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人性的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人性的那些事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