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县城,南街。
入秋后的钱塘,雨总下得缠绵。南街的“锦绣阁”前,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油亮,却挡不住往来的女客——这家绣坊的绣品,针脚细密、花色鲜活,尤其是绣娘苏晚娘的“双面绣”,更是钱塘一绝,连府城的夫人小姐都专程来订。
可今日的锦绣阁,却透着说不出的冷清。店门虚掩着,里面没有往日的绣线香,反倒飘出一股淡淡的血腥味。几个胆大的邻居扒着门缝往里看,只见绣架倒在地上,五彩的丝线缠成一团,地上的血迹早已凝固,变成了暗褐色。
“晚娘姑娘……怕是出事了。”一个老婆婆颤巍巍地说,“昨天还见她在门口晒绣品,怎么一夜之间就……”
“听说官差已经来了,说是被人杀了!”另一个妇人压低声音,眼神里满是恐惧,“还说她绣的最后一幅‘百鸟朝凤图’,不见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了县衙。钱塘县令王明德正对着案上的卷宗发愁,听闻南街绣坊出了人命,还丢了贵重绣品,立刻让人备轿,又差人快马去灵隐寺——这半年来,但凡棘手的案子,都得靠济公活佛才能破。
灵隐寺,菜园。
济公正蹲在菜地里,一手拿着锄头,一手啃着玉米棒,嘴角还沾着玉米粒。广亮和尚挎着菜篮子,站在一旁催:“道济!你快点行不行?这菜再不收,就要被雨打坏了!”
“急什么,”济公把最后一口玉米棒扔在地上,拍了拍手上的灰,“这玉米刚熟,甜得很,你要不要尝尝?”
“尝什么尝!”广亮把菜篮子往地上一放,“县令大人派人来了,说南街绣坊的苏晚娘被人杀了,让你立刻过去!”
必清也跑过来,小脸蛋通红:“师叔祖,听说苏姑娘死得可惨了,绣品也被偷了,官差查了一上午,连个线索都没有!”
济公闻言,放下锄头,摸了摸头上的破帽子,眼神沉了沉:“苏晚娘?就是那个绣双面绣的姑娘?”他曾在南街见过那姑娘,手巧心善,见着乞丐都会递个馒头。如今遭此横祸,定是有冤情。
“走,瞧瞧去。”济公抓起破扇子和酒葫芦,大步流星地往外走,破鞋踩在泥地上,溅起一串泥点。广亮和必清对视一眼,连忙跟上。
锦绣阁,绣房。
济公一行人赶到时,绣坊外已经围了不少百姓,官差们正守在门口,不让人靠近。王明德见济公来了,像是见了救星,连忙迎上去:“活佛,您可算来了!您快看看,这案子实在蹊跷!”
济公走进绣房,一股浓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绣房不大,靠墙摆着几个绣架,地上的血迹从绣架旁一直延伸到后门,显然凶手是从后门逃走的。济公蹲下身,仔细查看地上的血迹,又捡起几根散落的绣线,放在手里捻了捻——丝线是上等的桑蚕丝,颜色鲜亮,却在末端沾了一点墨渍。
“苏晚娘是什么时候被发现遇害的?”济公问道。
“今早卯时,”王明德回忆道,“是绣坊的学徒小翠发现的,当时后门是开着的,绣品‘百鸟朝凤图’不见了,据小翠说,那幅图是晚娘姑娘绣了三个月的心血,准备卖给府城的李大人做贺礼的。”
济公走到绣架旁,只见绣架上还绷着半幅绣品,绣的是一朵牡丹,针脚细密,栩栩如生。他伸手摸了摸绣布,突然发现绣布的角落,有一个极小的“柳”字,像是用绣花针偷偷绣上去的,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柳?”济公皱了皱眉,“钱塘城里,姓柳的绣商有几家?”
王明德想了想:“南街就有一家‘柳记绣庄’,老板叫柳乘风,和苏晚娘是同行,两人因为生意,平日里有些摩擦。”
“走,去柳记绣庄。”济公站起身,朝着门外走去。
柳记绣庄。
柳记绣庄就在锦绣阁隔壁,此刻门庭若市,不少客人正在挑选绣品。老板柳乘风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锦缎长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正笑着招呼客人,看起来温文尔雅。
见济公和王明德带着官差进来,柳乘风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镇定:“县令大人,活佛,不知今日驾临,有何贵干?”
“苏晚娘死了,你知道吗?”济公开门见山,眼睛紧紧盯着柳乘风。
柳乘风故作惊讶:“什么?晚娘姑娘死了?怎么会……我今早还见她开门,怎么就……”他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真是可惜了,她的绣活那么好。”
济公走到柜台前,拿起一幅绣品,手指在绣线上摸了摸,突然问道:“柳老板,你这绣线,是从哪里进的货?”
柳乘风愣了一下,说道:“都是从苏州进的桑蚕丝,和晚娘姑娘用的是一样的。”
“哦?”济公笑了笑,从怀里掏出那几根沾了墨渍的绣线,放在柜台上,“那你看看,这几根绣线,是不是你家的?”
柳乘风低头一看,脸色瞬间变了,眼神有些慌乱:“这……这不是我家的绣线,我家的绣线没有墨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活佛济公第四部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活佛济公第四部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