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未送达的呼吸
杨骁那沉溺于元宇宙后极致的虚无与存在之问,其回响仿佛还带着数字星图的冰冷余温。林夏需要一种更贴近血肉、更关乎生命本身的温度来平衡。她的意识沉入“还愿系统”,下一个泛起的涟漪带着消毒水的气味和一种被集体记忆包裹的个体悲怆——第79任机主,“新冠疫情初期志愿者”李文娟。
姓名: 李文娟
占号时间:2019年8月 - 2020年4月
核心执念:在疫情初期的恐慌与混乱中,作为一名普通的私家车主,自发组成志愿车队,冒着风险运送医护人员和防疫物资,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守护一丝秩序与希望。
弃号原因:在连续高强度奔波数周后,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病情急速恶化,经抢救无效离世。这个用于协调志愿活动的号码,随着她的离去而永远沉默。
残留愿望:并非对自身生命的惋惜(她早有觉悟),而是对一桩“未完成任务”的牵挂——一份未能及时送达给某偏远社区诊所的、包含血氧仪和特定药品的紧急物资。她希望有人能知道这份遗憾,并替她确认,那个诊所最终是否安然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
林夏拨通了号码。听筒里传来的,是一段被时代烙印深深雕刻的音频——伊始是车载电台里滚动播放的疫情通报、微信群里志愿队员们互相打气的语音、以及她本人沉着冷静的调度声:“王医生,马上到南门接您。”“李姐,西山社区的物资装车完毕。” 背景是空荡城市里轮胎摩擦路面的独特回响,和N95口罩下沉闷而坚定的呼吸。这有序的奔忙渐渐被危险的征兆侵蚀:她偶尔压抑的咳嗽声、体温枪发出警报的“滴滴”声、家人担忧却无法阻拦的电话铃声。最终,所有声音在一次剧烈的、无法抑制的咳嗽发作后急转直下,变为救护车刺耳的鸣笛、ICU病房仪器的规律滴答、以及最后,所有仪器归为一条平直线时那声漫长而冰冷的“嘟——”。最后,是亲属整理遗物时,拿起这台已无声息的手机时,那一声无法承受的、混合着悲伤与骄傲的叹息。
这声音里没有个人的野心,没有情感的纠葛,只有一种在巨大灾难面前,普通人挺身而出,最终被洪流吞没的、质朴而壮烈的悲剧感。
“还愿系统”此次的线索,指向了一个早已沉寂的“爱心车队”微信群聊天记录备份,一份未完成的物资配送清单(清晰地标注了那个未送达的“西山社区诊所”),以及几段行车记录仪拍摄的、穿梭于空城的珍贵影像碎片。林夏的感知掠过那座如今已恢复生机的城市,感受到了当初弥漫在街头巷尾的恐惧与坚韧,以及李文娟车轮碾过时留下的、无形的勇气轨迹。
她仔细查看了那份未完成的配送清单。除了常规的口罩、防护服,给西山社区诊所的物资里特别标注了“指夹式血氧仪5台”和“盐酸阿比多尔片若干”。在疫情初期,这些对于早期识别重症和尝试性治疗至关重要。清单末尾,李文娟用加粗字体写着:“西山较远,路况复杂,务必明早十点前送到!” 日期,正是她倒下的前一天。
她的执念,核心在于对“责任”未竟的抱憾。她的生命终止了,但那份承诺的重量并未消失。她渴望的,不是歌颂,而是一个答案,一个关于那家她未能守护到底的诊所、那些她未能送达的“呼吸”和“希望”的最终结局。
“还愿”的方式,不是逆转生死,也不是穿越时空去完成配送,而是要为她查明那个“后来”,用确凿的信息,告慰那份悬而未决的牵挂。
林夏开始行动。她首先利用“还愿系统”的检索能力,结合当时的新闻报道、社区公告和社交媒体信息,尝试定位并了解那个“西山社区诊所”在疫情初期的情况。信息支离破碎,但隐约能拼凑出当时该区域物资确实紧张,诊所医护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守。
然而,这还不够。她需要更确切的证据,证明诊所最终度过了难关,那份未送达的物资所造成的缺口,被以其他方式填补了。
林夏将注意力转向了本地的公共卫生档案数据库和慈善机构的后勤记录(这些当然是以一种超越常规的、系统赋予的“感知”方式)。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她艰难地寻找着与“西山社区诊所”相关的物资接收记录。时间一天天回溯,终于,在李文娟倒下的日期之后不久,她找到了一条记录:由另一支后来组建的、更有组织的志愿队伍,向该诊所配送了一批紧急医疗物资,其中恰好包含了血氧仪和抗病毒药物。接收人签名潦草,但记录真实存在。
这还不够“具体”。林夏继续深入,她捕捉到该诊所一位老医生在后来的某次社区表彰会上的一段模糊发言录音,其中提到:“……最困难的时候,差点以为撑不下去了,幸好,社会各界的爱心像及时雨,血氧仪和药品都送来了,帮我们守住了第一道防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山河渡客:手机号的第一百位机主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山河渡客:手机号的第一百位机主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