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忆苦饭”很快被抬了上来:黑乎乎的、用野菜和麸皮混合蒸成的窝头,还有一桶看不见油星、只有几片烂菜叶的清水汤。
人们排着队,默默地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咬一口那窝头,粗粝、苦涩、难以下咽。喝着那清汤,寡淡无味,冰冷刺骨。
这种刻意为之的味觉刺激,与刚才听到的悲惨故事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心理效应。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也是分化的。
一部分青年,尤其是那些出身工农家庭、政治热情高涨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羞愧和激动的神色。他们用力地咀嚼着那苦涩的窝头,仿佛在吞咽革命的决心。马志军就是其中之一,他三两口吃完,抹了抹嘴,粗声粗气地说:“刘代表说得对!比起老红军,咱们这点苦算个屁!以后谁再抱怨,就是孬种!”他的话语立刻得到了周围几个人的响应。一种被革命激情重新点燃的斗志,在他们中间燃烧起来。
然而,另一部分人,虽然也强迫自己吃下了“忆苦饭”,但脸上更多的是一种迷茫和压抑。他们理解历史的苦难,也敬佩老红军的奉献,但将这种极端艰苦的过去与眼前建设现代工业的使命进行简单类比,让他们感到一种逻辑上的困惑和情感上的压抑。尤其是几个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较好的青年,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不知所措和隐隐的抗拒。这种自上而下的、带有强制性的思想灌输,让他们感到不适。
林卫东慢慢地吃着那难以下咽的窝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完全理解基地组织这次大会的用意,也发自内心地敬佩那位老红军。那些苦难的历史不容忘记,那种精神也值得学习。
但是,他隐隐觉得,仅仅依靠“对比苦难”来激发斗志,似乎还不够。老红军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崇高的——为了新中国。而他们来到这里,建设三线,具体的目标是什么?除了保密的代号,他们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其深远意义究竟了解多少?
“忆苦”可以让人知足,可以暂时压制抱怨,但能否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工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科学的探索、技术的攻坚、智慧的迸发。这种动力,应该来源于对事业本身价值的深刻认同,而不仅仅是因为“别人吃过更大的苦”。
他看到身边同学们不同的反应,看到刘代表脸上那种“药到病除”的满意表情,也看到徐工等老专家沉默外表下那一丝复杂的眼神。
大会在刘代表再次强调纪律和奉献的总结中结束。人群沉默地散去。
那种弥漫表面的抱怨声确实消失了,但一种更深沉的、难以言说的思绪,却在许多人心中滋生。革命激情与现实困境,历史苦难与当代使命,集体要求与个人思考,这些复杂的纠葛,远不是一场“忆苦思甜”大会就能完全理顺的。
林卫东抬起头,望着被群山切割得支离破碎的灰色天空。他知道,他需要找到一种更深层、更持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在这片艰苦的山沟里扎下根,并为之奋斗。
而这种动力,或许需要他自己,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寂静的深夜里,对着浩瀚的星空,去探寻,去确认。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江奔流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