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师的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他描绘着美好的蓝图:“清华和哈工大,那是我们国家顶尖工程师的摇篮!去了那里,你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最好的老师,将来毕业分配,也必然是国家级的重要厂所、研究单位。前途不可限量啊!一定要把握住机会,为自己,也为学校争光!”
他的话,代表了学校、代表了主流社会对一个优秀学子最标准、最认可的期望路径:读最好的大学,学最热门的工科,成为杰出的工程师,拥有体面而远大的前程。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招生简章那辉煌的校门上,显得格外诱人。
同被叫来的王志强在一旁听得一脸羡慕,用胳膊肘碰了碰林卫东,低声道:“瞧,秦老师都给你指好明路了!以后成了大工程师,可别忘了拉兄弟一把!”
从办公室出来,王志强勾着林卫东的肩膀,继续说着自己的打算:“我嘛,分数估计够不上那么好的,我爸说了,能上咱省城的工业大学就挺好。离家近,花销也少,将来毕业了,说不定还能托托关系分回咱们厂或者市里别的单位,安安稳稳的,多好。”他的选择现实而稳妥,带着对家庭的顾念和对稳定生活的向往。
两种声音,两种看似清晰的道路,摆在了林卫东面前。
一条是金光大道。通往学术圣殿,通往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通往被所有人认可和羡慕的辉煌未来。这是秦老师的期望,是王志强的羡慕,也符合父母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望子成龙的期盼。如果他选择这条路,所有人都会觉得理所当然,合情合理。
另一条则显得模糊得多。它似乎隐藏在一片迷雾之后,看不清具体的走向,只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
这召唤,来自于记忆深处。
当他试图想象清华园或是哈工大的校园时,脑海里闪过的,却是石爷爷追悼会上那低回的哀乐,是那副静静躺在工作台下的、被小山东叔叔擦拭得锃亮的工具箱,是父亲伏在案头被灯光勾勒出的、疲惫却坚韧的侧影,是那一夜响彻云霄的“东方巨响”带来的、让灵魂都为之颤栗的民族自豪感,是长江边父亲那沉甸甸的、关于“源头”与“奔流”的嘱托……
这些画面和情感,远比招生简章上辉煌的校门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烙印在他的灵魂里。它们共同汇聚成一种声音,一种超越个人前程计算的、更为宏大和深沉的呼唤。
他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真正的人生十字路口。秦老师指出的道路清晰而诱人,但他内心的罗盘,却似乎指向了另一个方向。那个方向,与他父辈的奋斗足迹,与石爷爷那代人的牺牲奉献,与那声震撼世界的“东方巨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是,那条路具体通往哪里?他又该如何选择?如果真的放弃了常人眼中最好的机会,父母会怎么想?尤其是母亲……他想起母亲平日里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想起她可能有的不舍和担忧。
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感攫住了他。填报志愿的表格仿佛变得有千斤重,那一个个等待填写的院校和专业名称,像是一个个未知的岔路口,选择任何一个,都意味着告别其他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几天,林卫东陷入了一种沉默的挣扎。他常常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对着空白的志愿表发呆,一坐就是很久。窗外是夏夜燥热的空气和稀疏的星光,窗内是他独自面对的巨大抉择。
他翻来覆去地看着那些招生简章,目光在清华、哈工大那些令人心动的专业介绍上停留,也会不由自主地翻到后面,看向那些校名听起来更加朴实、甚至带着一丝神秘色彩的院校——那些与国防、军工、艰苦行业相关的院校。它们的介绍往往更加简略,甚至有些语焉不详,却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冷峻而崇高的气质。
这种沉默和心不在焉,没有逃过周文瑾的眼睛。知子莫若母,她能感受到儿子平静外表下的波涛汹涌。她给儿子端去切好的西瓜,轻声问:“卫东,是不是志愿不好填?有什么想法,可以和爸爸妈妈说说。”
林卫东抬起头,看着母亲关切的眼神,张了张嘴,那些关于国防、关于艰苦、关于可能远离家乡的想法在喉咙里滚了滚,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他不忍心在一切未定之时就让母亲过早地担忧。他只是笑了笑,有些勉强地说:“妈,我没事,就是选择太多,有点看花眼了。我再想想。”
周文瑾没有再追问,只是温柔地拍了拍他的背:“嗯,不急,想清楚就好。无论你怎么选,爸妈都支持你。”但她转身离开时,眼底深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却并未散去。她了解自己的儿子,他的犹豫,往往意味着他正在考虑的,可能是一条并非坦途的道路。
林瀚章也察觉到了儿子的异常。晚饭后,他罕见地没有立刻钻进书房去看资料,而是递给林卫东一支钢笔——不是新的,而是他那支用了很多年、笔身甚至有些掉漆的老式钢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江奔流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