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勇的道德认知体系在成年后逐渐崩塌。他在审讯中表示,自己从未将受害者当作活生生的人,而是视为"可以随意处置的物体"。这种认知扭曲使他能够毫无愧疚地实施杀戮,甚至在案件告破后,他最关心的不是受害者家属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案子会不会影响儿子"。
心理学测试显示,高承勇的智商处于中等水平,但认知方式非常偏执。他将自己的所有不幸都归咎于社会和他人,从未反思过自己的行为。这种片面的认知方式,使他无法建立正常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最终成为漠视生命的"杀人机器"。
五、城市伤疤:案件引发的社会震荡与反思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破获,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起跨越28年的悬案不仅是一个刑侦奇迹,更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法治进步和民众心理的重要窗口。
5.1 公众恐慌与城市记忆
案件侦破前,白银市长期笼罩在恐惧之中。许多女性下班后不敢单独回家,晚上出门必须结伴而行,甚至有家庭因恐惧而举家搬迁。这种恐慌情绪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几代白银人共同的创伤记忆。一位当年的受害者家属回忆:"那时候晚上听到敲门声心都会跳出来,生怕那个恶魔就在门外。"
案件破获后,白银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市民们自发走上街头,燃放鞭炮,表达积压多年的情绪。但与此同时,许多人也陷入了沉思:一个在身边生活了28年的"老实人",怎么会是双手沾满鲜血的恶魔?这种对身边人的不信任感,成为案件留下的另一个社会后遗症。
5.2 刑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白银案的侦破,见证了中国刑侦技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式发展。从1988年依靠人工排查到2016年运用DNA技术锁定真凶,这28年的追凶历程,恰好对应了中国刑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 物证技术阶段(1980-1990年代):以指纹、足迹等传统物证为主,技术手段有限。
? 生物检材阶段(2000-2010年代):DNA技术开始应用,但数据库容量和分析能力不足。
? 大数据与基因技术阶段(2010年代至今):基因测序技术突破,全国DNA数据库完善,实现了从"由案到人"到"由人到案"的转变。
白银案的破获,推动了全国公安机关对积年旧案的重新梳理,各地纷纷成立"冷案专案组",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攻克悬案。据统计,2016年后全国破获的20年以上悬案数量较此前增长了300%,白银案成为中国刑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5.3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完善
案件暴露的城市治安漏洞,促使白银市乃至全国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技防升级:在全市重点区域、小区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实现"天眼"全覆盖,弥补当年开放式小区管理的不足。
? 群防群治:建立社区警务室,组织居民成立治安联防队,形成"邻里守望"的防控网络。
? 重点人群管理:对有犯罪前科、心理异常等重点人群建立动态管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风险。
? 公共安全教育:开展针对女性和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培训,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白银市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公众安全感指数从案件高发期的62%提升至2023年的96%。
5.4 犯罪预防与心理干预的思考
高承勇案引发了社会对犯罪预防和心理干预的深入思考。专家指出,像高承勇这样的反社会人格者,其犯罪行为往往有漫长的潜伏期,如果能在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可能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基于这一认识,各地开始探索建立犯罪预防机制:
?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为有心理困扰的人群提供专业帮助,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 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居民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和疏导。
? 开展犯罪家庭教育干预:对有暴力倾向的家庭进行介入,阻断暴力代际传递。
?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少年的关爱和教育,避免他们走上歧途。
这些探索为中国的犯罪预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让人们认识到:预防犯罪不仅需要JC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5.5 司法公正与死刑适用的讨论
2018年3月30日,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高承勇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高承勇犯故意杀人罪、QJ罪、抢劫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2019年1月3日,高承勇被执行死刑。
案件的审判过程引发了关于司法公正和死刑适用的讨论。一方面,公众对高承勇的滔天罪行表示强烈愤慨,支持对其判处死刑;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应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审视高承勇的成长经历,思考社会在其犯罪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讨论虽然没有改变案件的判决结果,但却推动了社会对犯罪与刑罚问题的理性思考,使人们认识到:法治社会不仅需要严惩犯罪,更需要从根源上预防犯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案要案详情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