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汉接过饼子,狼吞虎咽,含糊不清地道谢:“多谢陈都尉!有水就好,有水就好啊!去年那光景……唉,不敢想。”他想起了潼关城下那地狱般的景象,想起了同村几个没回来的后生,眼神黯淡了一下。
“过去啦!”陈都尉拍拍他肩膀,“诸葛丞相有令,这渠修好,优先灌溉你们这些遭了兵灾的村子!军屯的田在后头排着!好好干,秋后收了粮,日子就有盼头了!”他指着远处一片旌旗招展、规划得整整齐齐的广阔田地,“瞧见没?那就是新扩的军屯!五万大军垦田!听说丞相下了死命令,今年关中要自产三十万石粮!到时候,益州那边运粮的船队都能少一大半,咱们关中人自己的饭碗,才算端稳喽!”
董老汉顺着方向望去,只见无数身着号衣的士兵在田垄间劳作,翻地、播种、引水,动作虽不如老农娴熟,却充满了一种军队特有的整齐与效率。远处,还有士兵在砍伐树木,修建储存粮食的仓廒和屯军居住的营房。一种久违的、属于和平时期的忙碌生机,正在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上顽强复苏。
“三十万石……”董老汉咂摸着这个巨大的数字,浑浊的老眼里终于有了一丝光亮,“要是真能成……娃娃们,就饿不死了。”他摸了摸怀里揣着的半块饼子,那是省下来给受伤的儿子和孙儿的。
景耀四年(公元231年)夏五月 祁山大营·丞相行辕
此刻,诸葛亮已将行辕移回祁山。长安有关中都督魏延坐镇,统筹防务与屯田;祁山则成为连接益州与关中的枢纽,协调粮秣转运与西线军事行动的核心。
巨大的舆图前,诸葛亮、姜维、新任命的陇西都督(暂代)吴懿等人围聚。
“伯约,南安、天水二郡,乃雍凉西部门户,更是祁山与长安防线连接之要冲。此地多羌氐杂居,民风彪悍,且盛产良马。”诸葛亮羽扇指向舆图上陇西(今甘肃陇西)、南安(今甘肃武山、陇西东部)、天水(今甘肃天水、甘谷)区域,“陛下志在组建我大汉铁骑,雍凉战马,不可或缺。此战,务必速决,以雷霆之势慑服诸羌,打通走廊!”
姜维一身戎装,年轻的脸庞上满是锐气与自信。他对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太熟悉了。“丞相放心!维深知此间地理民情。南安太守游楚,性疑而少断;天水太守马遵,虽为曹魏所任,然与本地羌豪素有龃龉,根基不稳。我军若行动迅猛,直捣腹心,再辅以招抚羌氐之策,二郡可传檄而定!”
“好!”诸葛亮眼中露出赞许,“予你精兵一万五千,其中羌骑三千,由降将治元多、白虎文等统领,皆为熟悉山地作战之精锐。另,持我符节,凡愿归附之羌氐部落,免其赋税三年,许其以马匹、皮毛交易盐铁布帛!若有冥顽不灵,助魏为虐者……”诸葛亮语气转冷,“雷霆扫灭,以儆效尤!”
“末将领命!”姜维单膝跪地,接过兵符与节钺,眼中燃烧着建功立业的火焰。
景耀四年(公元231年)秋七月 长安·关中都督府
魏延一身都督官袍,踞坐于正堂之上,处理着堆积如山的公文。比起战场冲杀,这种案牍劳形让他颇感不耐,但职责所在,也只能强压性子。堂下,长安令杜恕(原魏臣,现为蜀汉效力)、新任京兆尹马遵(天水战后主动归附)、以及负责屯田的陈式等官员正在禀报。
“禀都督,”杜恕手持簿册,一丝不苟,“今岁关中军屯五万人,新修白渠引渭水灌溉,加之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据各屯田点初步核验,粟、豆、麦等合计收成,确已逾三十万石!除留足军需、民食及来年种子,尚有余裕填充太仓。益州方面,本月粮船已减至去岁同期的四成,转运司言,民夫压力大减,沿途损耗亦大幅降低。”
“嗯,好!”魏延难得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粮草充足,军心才稳。“陈式,屯田兵士休整与冬训安排如何?”
陈式拱手:“回都督,秋收已毕,各军屯点正按计划轮番休整。冬训方案已下发,以队列、弓弩、近战格杀及修筑工事为主,确保来年开春战力不堕。另,新修仓廒五十座,皆已验收,储粮防火事宜已安排专人负责。”
马遵接着道:“禀都督,天水、南安归附后,姜维将军已打通祁山至陈仓(今陕西宝鸡)通道,沿途设立十二处烽燧驿站。首批自陇右购得之良马三千匹,已安全运抵长安西郊新辟之马场。姜将军信使言,后续尚有更多马匹及愿内附之羌骑抵达。预计至明岁春,我长安都督府辖下,可组建一支不下五千人的精骑!”
“五千骑!”魏延眼中爆发出慑人的光芒,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案几。蜀汉缺马,骑兵始终是短板。五千精骑,这意味着在关中平原上,蜀军终于有了与魏军铁骑正面周旋、甚至主动出击的能力!“好!马场建设、马匹驯养、骑手招募训练,乃重中之重!马遵(此时已归降蜀国),此事由你主责,一应所需,优先调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强汉之墨色如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强汉之墨色如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