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撕裂黑暗的力量:“祖坟要动,是天大的事!我芒岂敢不敬先祖英灵?我已问过巫祝!就在墙内,划出最清净向阳的一块吉地,重新安葬!筑墙的土,绝不会沾上祖宗骨骨骸!我们用最厚的夯土,把先祖重新安葬的地方,筑进城墙最坚固的根基里!让他们的英灵,成为我们城墙的守护神!这不是惊扰,是让先祖的魂,永远守护这片土地和子孙!”(语言与行动:展现首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平衡点,尊重传统并引领变革)
大房子里陷入一片死寂。反对者张了张嘴,却再也说不出有力的话。恐惧与伤痛,在芒那番血泪交织的质问和对祖先充满敬意的安置方案前,被点燃成了最后一丝决绝的希望。
藤公慢慢抬起头,老泪终于滚落,他死死盯着芒:“你……你说的重新安置祖坟,必须由巫祝主持最隆重的迁灵祭!一丝一毫都不能怠慢!”
“我以性命起誓!”芒肃然应道。
禾仓叔也抬起头,抹了把脸,嘶声道:“粮……我砸锅卖铁,再挤一挤!但首领,这墙……必须尽快!”
这一刻,无形的蓝图终于落地。青年苇看着首领芒,只觉得那道背影前所未有的高大。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墙,在动土之前,已经在人心深处,用血泪、智慧和对祖先的敬畏,艰难地夯下了第一层坚实的基土。
二、 筑墙:汗水号子与黄土歌(关键事件:大规模人力协作与版筑技术应用)
春天的尾巴被彻底甩开,火辣的日头开始炙烤着洞庭湖平原。在苇泽部选定的台地边缘,一座巨大的环形“工坊”已然成形。这里没有炉火,没有陶轮,只有黄土、河水、汗水,以及震天动地的号子!
数百名苇泽部的男女壮劳力,如同工蚁般在这宏大的工程上奔忙。场景无比壮观,却也透着原始的艰辛与磅礴的生命力(视觉与听觉的宏大场面描写)。
第一幕:取土与运土。
靠近河岸的低洼处,几十个赤膊汉子挥舞着厚重的石铲(注:绑木柄的扁平石铲)和磨尖的鹿角钁,奋力挖掘着潮湿的河泥。
“嘿——哟!往下刨啊!”
“嘿——哟!黄土金啊!”
汗水沿着他们古铜色的脊背汇成小溪,滴落进新翻的泥土里。妇女和半大的孩子们则两人一组,用坚韧的藤条编成的大筐,将湿漉漉的泥块抬起,一摇一晃地沿着新踩出的土路,运向高高的台地边缘城墙基线处。沉重的负担压弯了她们的腰,粗糙的藤条在肩头勒出深红的印子,但没有人停下脚步。
第二幕:奠基与版筑。
台地边缘,才是真正的主战场。这里率先挖出了一道深达数尺、宽度惊人的基础沟槽(注:城墙基槽)。沟底已经铺垫了一层从远处特意运来的、大小均匀的坚硬河卵石(注:加固地基,防止沉降),几个老工匠正拿着长棍仔细检查铺设的平整度。
真正的奇迹在沟槽之上上演!
青年苇和十几个力气最大的小伙子,正操作着这项工程最核心的“神器”——版筑(注:中国早期城墙建造核心技术)!
只见他们分成两边,每边几人,合力抬起两块巨大的、厚实得像门板一样的竖直木板(“版”),两块板子平行而立,中间留出约一尺半(近半米)的宽度(城墙厚度雏形)。木板外侧,则用碗口粗的木桩(“桢”)和横木棍(“干”)牢牢顶死、捆绑固定,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的“模具”。
“模具”立好后,早已等候多时的运土人立刻将一筐筐湿黏土倒入其中。紧接着,另一些手持沉重工具的人上场了!
他们使用的工具极其特别:一根比人还高的粗壮直木杆,顶端牢牢捆绑着一个沉重无比的石制或硬木制成的圆柱形或方形的夯头(“杵”)!这就是夯土筑墙的关键——夯杵(chǔ)!
“填满喽——!”负责监看填土的工匠吼了一嗓子。
“起——夯——!”负责夯打的小头目,一个皮肤黝黑、声如洪钟的壮汉“石墩”,立刻发出指令。
十几名手持夯杵的汉子(包括苇),立刻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视夯杵大小),面对面站定在“模具”两侧。他们将长长的夯杵高高举起,身体紧绷如弓。
石墩深吸一口气,胸腔如同风箱般鼓起,炸雷般的号子瞬间撕裂空气:
“哟——嗬——嗨!”(起调)
十几根沉重的夯杵随着号子,借助身体下坠的力量,带着千钧之势狠狠砸向模具中的湿土!
“嘭!!!”
一声沉闷得令人心悸的巨响,泥土飞溅!脚下的地面都仿佛随之震颤!
“举——起——来哟!”(再举)
夯杵再次被高高举起!汉子们手臂上肌肉虬结,青筋暴凸!
“哟——嗬——嗨!”(再砸)
“嘭!!!”
“齐心——合力哟!”
“嘭!!!”
“城墙——起来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朝魂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天朝魂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