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楼梯口,手还握着手机。耳机里那十五秒的延音已经停了,可耳朵里还留着声音的余波,像一根绷直的线,从胸腔拉到喉咙,稳稳地挂着。可刚才在训练室,我的手明明是散的,节奏一密,整个人就碎了。
我低头看自己的手指,指尖发凉,掌心却全是汗。同样的手,能稳住一口气唱完一个长音,却打不准一组八分音符。不是力气不够,也不是不想拼,是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陈昊说:“你连基本拍感都没有。”
那句话在脑子里转了一圈,又装回来。我靠在墙上,没动。灯刚才闪了一下,现在稳住了,光打在地板上,清清楚楚。
我掏出手机,再点开那段录音。声音出来,还是稳的。我闭眼听,从C3到G4,没有断,没有虚。可一睁眼,训练室里的画面就回来了——节拍器的光点跳得飞快,我的手抬得太高,落得太重,像在砸东西。别人跟得流畅,我却把整组节奏带崩了。
不是我没练。
是我练错了方向。
唱歌靠气息,靠情绪,靠声音里的“人味儿”。可节奏不是。节奏是机械的,是耳朵先听见,身体再跟上。我一直在用唱歌的感觉去打拍子,像拿筷子切菜,刀法不对,再使劲也切不齐。
我睁眼,把手机塞回口袋。胸口有点闷,但没喘不上气。我知道自己不是不行,是方法错了。
我转身往回走。
练习室的门还开着,灯没关。我进去,把包放在角落的椅子上,打开平板。屏幕亮起,我输入“节奏感怎么练”“听不准节拍怎么办”“切分节奏训练方法”。
跳出来一堆文章。我点开一篇,看到“内耳听觉”这个词。解释说,有些人天生对节拍敏感,能预判下一个音点在哪里;而听不准的人,往往是等声音出来才反应,已经晚了。
我盯着那行字,想起训练时的状态——我总是在节拍响了之后才动手,像是在追,而不是在同步。别人的手像是提前知道节奏要来,轻轻一点就对上了。我却像在赶,一急就抢拍。
又有一篇文章提到“身体同步性”,说节奏训练不只是手和耳朵的配合,还要调动全身的感知。走路、呼吸、心跳,其实都有节奏。如果能把日常的律动和节拍器联系起来,反而更容易建立拍感。
我合上平板,低头看自己的脚。刚才走回来时,脚步是乱的。我试着放慢,一步一步踩实,心里默数:一、二、三、四。再加快一点,还是四拍。我边走边听,发现只要不刻意去想,脚步其实是稳的。
可一进训练室,面对节拍器,我就慌了。
为什么?
因为我在“做动作”,而不是“感受节奏”。
我重新打开平板,新建一个备忘录,写下三行字:
1. 我的问题不是手慢,是耳朵没提前听见。
2. 节奏是“听”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
3. 我得练听觉,不是练手速。
写完,我点了保存。屏幕暗下去,映出我的脸。眼睛有点红,但眼神是清的。
我站起身,走到打击垫前,没开节拍器。先站着,深呼吸,把手放在腹部,像练延音那样,把气沉下去。然后闭眼,心里默数四拍,再轻轻敲一下。
停。
再数四拍,再敲。
不连贯没关系,关键是,我在等节奏,不是在赶节奏。
试了十遍,手终于不抖了。我睁开眼,按下节拍器,调到BPM 60,最慢档。
滴——滴——滴——滴——
我跟着,每一下都等节拍响了再落手。不快,不抢,就只是“对”。
一遍下来,没报警。
第二遍,我还是等,但试着在节拍响之前,心里先“听”到它。像预判下一秒要来的风。
第三遍,我闭眼,只靠耳朵。手落下的瞬间,和节拍重合。
我睁眼,绿灯亮了。
不是BPM 80,也不是96,只是60。可这是第一次,系统没报错。
我坐下来,喘了口气。汗还在流,但心里松了一块。
我知道,这不代表我能跟上编速训练,也不代表明天就能过团队考核。但我终于看清了问题在哪。
不是我不够努力。
是我一直用唱歌的方式去应对节奏的规则。
我翻出手机,打开通讯录。手指滑到“美妍”,停了一下,又往上划,退出去。我想听她喊我“姐”,想听她说我能行,可这些话暖得了心,救不了训练。
我需要的是方法,不是安慰。
我关掉通讯录,把平板重新打开,继续查资料。看到一个练习生分享的经验帖,说她一开始也听不准,后来每天花半小时“盲听”节拍,不打,只听,让耳朵记住节奏的“形状”。
我记下这个方法,又看到有人建议用走路、拍腿、甚至刷牙的节奏来建立身体记忆。还有人说,可以录下自己打拍的音频,和标准节拍对比,找出偏差点。
我一条条记下来,标重点。突然想到,昨天那个和我一组的女生,她的手为什么那么稳?她不是靠猛敲,而是像在弹琴,指尖轻点,节奏自然就出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生日裂痕未愈的母女伤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生日裂痕未愈的母女伤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