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这张无垠的墨色巨幅上,太阳系不过是一隅微光。
然而,就在这微光之内,在离炽热恒星中心约一亿五千万公里至遥远约二亿五千万公里的辽阔虚空中,一条无形的黄金弧线——霍曼转移轨道——连接着人类的摇篮与赤色的荧惑之星。
这里并非太阳系引力场中为人熟知的那些完美平衡点,它们自有其玄妙。
这里是更广袤、更需力量去开辟的“引力间域”,一个曾被误认为空虚的“荒芜长廊”,一个行星引力如无形潮汐般此消彼长的复杂力场。
此刻,这片深邃的寂静被彻底打破。
人类文明的星辰之火,历经数千年的孕育、数百年的加速攀升,终于在这片浩渺的虚空中,锻造、投射、并最终锚定了一枚比恒星更恒久的希望坐标,
这就是“深空之门”
——中门站。
它的诞生,绝非偶然。
想象一下太阳系的伟大尺度::
炽热的水星在狂暴的椭圆形轨道上以四千七百万至七千万公里的距离环绕中心,承受着太阳无情的炙烤,是人类尚未完全驯服的能量边界;
金星则深陷于浓厚硫酸云层构成的熔炉地狱,轨道近乎完美的圆形,平均距离太阳约一亿零八百万公里,“云顶”太空城群如悬于金汤之上的微光灯塔,是人类改造极端环境的倔强宣告;
我们的母星地球,带着它的忠实伴侣月球,占据着一亿四千七百万至一亿五千二百万公里的宜居带核心位置,地月系统是整张蓝图的起点与大脑;
向外延伸,便是今日的主角舞台——
跨越那片名为小行星带的、由亿万颗冰冻星尘构成的内环资源仓库(火星轨道约二亿零六百万至二亿四千九百万公里),直达那颗令人魂牵梦绕的火星(轨道平均约二亿二千八百万公里)。
而“深空之门”中门站,它庄严地坐落在距离地球约一亿九千万公里、距离火星约八千万公里(因轨道位置动态变化)的霍曼节点上。
这个位置的选择,是超级人工智能星璇经过千万次模拟计算后的最优解:
它平衡了地球与火星引力的潮汐力扰断,提供了通往两个世界的便捷能量窗口;
它处于小行星带主带的内缘(小行星带大致位于二亿一千万至三亿三千万公里区间),既能有效辐射其安全保障与资源枢纽功能,又避免了主带深处过于密集的碎片风险。
它像是人类在太阳系这张巨大航海图上,精心安置的一座超大型、多功能、永不沉没的星际补给与航务管理中心——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间枢纽”。
它来了!
在这片曾经只有探测器匆匆掠过的深空,“深空之门”中门站并非孤悬的岛屿,亦非漂浮的宫殿。
它是一座自恒星系深处汲取宇宙能量的钢铁泰坦,是人类工业与智慧的终极结晶之一。
其主体结构摒弃了传统单体筒式设计,而采用了更为复杂、更能适应引力间域动态力场的五重嵌套星环。
这五座巨大的同心圆环,材质并非普通合金,而是由华夏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精密制造空间站与火星“红岩”基地联合研发、在月球“天工”基地深处极端环境下铸造的特种铱锇合金。
这种合金蕴含了从小行星带开采的高纯度稀有金属,其硬度、韧性与耐辐射性均为人类材料学巅峰。
每一环直径皆以公里计数,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如古老天文遗迹般的几何震撼力。
它们并非完全独立,而是被中央一根直径巨大、仿佛由地核熔岩冷却凝聚而成的中央巨轴所贯穿、支撑。
这根巨轴不仅是物理骨架,更是空间站的能量与数据大动脉,是星璇意识网络在物理世界的强大神经束主根。
沿着这根巨轴延伸的柱廊通道,如同中世纪大教堂的回廊,只不过其穹顶是无限延伸的宇宙,其支柱是闪烁的能量流节点。
轴心末端是深达数百米、如蜂巢般复杂的引力平衡引擎阵列,持续微调着空间站相对于地球与火星的综合引力矢量方向,维持着这个庞然大物在引力间域中的精密动态平衡。
它的躯壳——
那覆盖全身的铱锇合金装甲表面镶嵌的,是密布如银河恒星罗网般的精密传感器阵列:
超长基线射电干涉仪能捕捉数十亿公里外飞船引擎的微弱离子流;
引力波探测器监听时空最细微的涟漪,能预知小行星带深处的引力扰动;
全频段电磁侦测器如同全知的巨眼,扫描着航路上的一切物质与能量。
在这些仪器之间,是数万个形态各异的接口:
维生矩阵接口。
连接着覆盖所有居住环的庞大生命维持系统,如人造星球般循环着空气、水与能量;
引力平衡阵列。
基座与中央巨轴深处的引擎相连,是这巨人感知与微调自身姿态的灵敏“触觉”;
巨大的能量注入与输出耦合塔。
如同空间站的脐带和手臂,连接着星空中无形的太阳能量子传输网络(由地月轨道和火星轨道的大型聚焦卫星阵列提供),同时也向驻泊舰船输送澎湃能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