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这位前维兰德的首席材料专家,如今是这条月球预制件标准化生产线的技术总监。
他正带着几位年轻工程师,在一台巨大的热压成型机前调试参数。
“看这里,”
卡特粗糙的手指抚过一根刚刚下线、泛着冷光的钛合金梁柱,梁柱边缘的卡榫接口光滑精密,“当年在维兰德,我们造一块登月舱的防热瓦,需要最顶尖的工匠手工打磨三个月。
现在?”
他指了指头顶上方如同瀑布般流淌的传送带,上面是源源不断产出的标准化构件,
“这条线,每小时能吐出六十块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辐射防护瓦!
而且,”
他眼中闪烁着技术狂热者的光芒,
“看到这些接口了吗?
它们不是死的,是活的!
静海基地的机器人‘拿’起它的时候,构件内部的传感器就会把应力数据传回来,告诉我们哪里还能做得更好!”
林风默默听着,目光扫过这条高效运转的“钢铁河流”。
每一块构件都承载着统一的基因——
林氏标准码。
这不仅是一个编号,更是一套完整的身份信息和安装指南。
在月球那片荒凉之地,这些标准化的“积木”,将是人类快速搭建家园、抵御严酷环境的最可靠保障。
标准化,意味着效率,意味着成本的可控,更意味着在远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的地方,人类文明能够快速复制和扩张的基石。
他仿佛看到,这些冰冷的构件在月球基地的工地上,被迅速组装成坚固的墙壁、宽敞的舱室、抵御辐射的穹顶……
它们将共同构成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月球,静海基地着陆场。
巨大的月尘在引擎反推下缓缓沉降。
青鸾01号庞大的身躯稳稳停泊。
尾部,“归燕”折叠返回舱被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卸下,放置在月壤之上。
工程师陈浩(曾在F1车队与引擎搏斗,如今在月球与重力角力)带着他的团队围了上去。他深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月球稀薄而冰冷的空气和正在扬起的尘埃的味道。
他轻触控制面板。
“咔哒…嗡…”
轻微的机械运转声响起。
原本严丝合缝、形如橄榄的“归燕”舱体,如同被赋予了生命!
四片厚实的弧形隔热瓦如同花瓣般优雅地向后翻折、展开,露出内部整齐排列的货架和精密骨架。
支撑结构如同最精妙的折纸艺术,在液压和记忆合金的共同作用下,无声地延展、锁定。
短短三分钟,一个原本集装箱大小的舱体,膨胀成了一个拥有完整货舱空间、准备接收月壤样本的返回舱!
“记忆合金脊柱是它的灵魂,”
陈浩对身边年轻的月球工程师们讲解,声音在头盔通讯器里带着回响,
“看到这根贯穿的主梁了吗?
当它从太空返回,高速撞向月球表面时,巨大的冲击力会让它像灵蛇一样弯曲、震荡,将致命的20G冲击力吸收、化解到宇航员能承受的5G以内。”
全息投影展示着模拟着陆瞬间,那根主梁波浪形的形变过程,充满了力量与韧性的美感。
“更妙的是,”
陈浩的声音带着自豪
,“当它完成任务,暴露在月球和太空的极端温差下,这根脊柱又会‘记住’自己原本的形状,自动恢复!
这意味着,它不需要我们费时费力地大修,补充点燃料,就能再次折叠,等待下一次发射!”
就在这时,不远处,一架已经卸空、完成月壤装载的“归燕”返回舱,正被巨大的月面电磁弹射器缓缓调整角度。
“发射准备就绪!”
指令传来。
“发射!”
没有火焰,没有轰鸣。
只有强大的电磁力瞬间爆发!
折叠舱如同被投石机抛出的石弹,沿着精确计算的弹道,以远超传统火箭上升段的效率,挣脱月球的微弱引力,射向深邃的太空,目标直指星港的回收泊位。
它只需要少量变轨燃料,仅凭月球的自转初速和电磁弹射的巨力,便踏上了归途。
当它最终被星港的机械臂轻柔捕获,送入维护坞时,自动化的机械手会为它更换磨损的隔热瓦,如同为远行归来的勇士拂去征尘,梳理羽翼,等待下一次的使命。
青鸾飞船的首飞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重塑着地月之间的经济生态。
星港工业区的标准化生产线开足马力,源源不断的预制构件被装入“归燕”舱,由青鸾船队送往月球。
静海基地的建设速度肉眼可见地加快,新的居住舱段、实验室、小型生态穹顶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月壤上“生长”起来。
与此同时,月球的“特产”也开始沿着这条银链返回地球。
珍贵的静海稀土样本被小心翼翼地封装,运抵星城顶尖实验室,为新材料的研发注入活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