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尖轻弹鼓面,“咚”的一声沉稳鼓响,响声中蕴含着“形态转化”的灵韵,如同为千意剑下达了蜕变的指令。
原本的剑形在青光中渐渐褪去,化作千百道细如篾丝的流光,这些流光带着淡淡的青色光晕,在空中盘旋半息,如同在跳一支灵动的“剑舞”,随后缓缓凝实,变作一支支精致的青罗针。
每支针身泛着温润的淡青色光泽,针尾保留着原剑的“千丝纹”,那些纹路细密如星河,能精准引导灵气沿固定轨迹流动;针尖则经过特殊打磨,圆润却不失锐利——既足以穿透灵丝,又不会损伤青罗带的纤细纤维。
这些青罗针悬浮在空中,如同一片被风吹起的青色星群,在夕阳下折射出柔和的光芒,没有丝毫剑器的凛冽锋芒,反而透着编织工艺特有的温润气息。
月平闭上双眼,眉心的意灵印缓缓亮起——这枚菱形印记是他十八岁突破“意灵境”时觉醒的,印记边缘泛着淡淡的金光,内部藏着“以意驭器”的核心奥义。
他的意念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所有青罗针稳稳笼罩,每一支针的飞行轨迹、灵气输出量、甚至针尖的倾斜角度,都在他的感知中清晰呈现,如同亲自操控着每一根针。
他轻轻抬手,青罗针便如同收到指令的灵鸟,整齐地朝着灵簪的方向飞去,飞行时带起的微风拂过青罗带表面,让带面泛起淡淡的涟漪,金火水三属性的灵气在涟漪中轻轻流转,如同流动的彩虹。
每支青罗针的针鼻处,都自动缠绕上一缕青罗丝——这并非偶然,而是针鼻处刻有的“吸丝纹”在发挥作用。
吸丝纹呈螺旋状,如同微型的灵气漩涡,能精准牵引老山羊加固后的青罗丝,让其以均匀的力度缠绕在针鼻上,形成“针丝一体”的稳固结构。
缠绕的圈数不多不少,恰好三圈——一圈固定,一圈加固,一圈预留灵气流通空间,既能牢牢固定灵丝,又不会阻碍灵气的顺畅传递,如同为青罗针系上了一缕灵动的碧色丝带,随风轻轻飘动。
青罗针飞到灵簪旁,便按“三才阵”的方位自然分为三路:一路朝着顶部的“天簪”,针群泛着淡淡的金光,与夕阳余晖相融;一路飞向底部的“地簪”,针身映着地面的青草绿意,透着生机;最后一路环绕中间的“人簪”,青色光晕与灵簪的碧色光泽交织,格外和谐。
每一路针群又按“经纬配比”精准拆分——一百一十一支为经线针,沿簪身纵向悬浮,针尖朝下,如同为灵簪撑起了一副青色的骨架,稳稳固定住纵向灵丝;二百二十二支为纬线针,围绕簪身横向环绕,针尾微微摆动,根据灵簪的弧度实时调整飞行角度,确保每一圈缠绕都精准无误。
月平站在站鼓旁,虽与灵簪相隔百丈,却能通过“灵视”清晰看到每一支针的细微动作:经线针稳稳悬停,释放出的灵气如同无形的夹子,将青罗丝固定在预设轨迹上,让纵向的灵丝始终保持笔直,没有一丝歪斜; 纬线针则如同灵动的穿梭者,沿着簪身快速环绕,每绕一圈,便与经线针的灵丝精准交织一次,形成细密的平针纹路——每一寸纹路包含五针,针脚均匀,间距一致,如同用标尺丈量过一般。
针与针在交织时没有发出丝毫声响,唯有灵气碰撞时泛起的微光,在空气中留下短暂的轨迹,如同为灵簪编织了一层透明的纱衣,让灵簪的碧色光泽透过纱衣,显得愈发温润。
旁人看月平身形静立,仿佛置身事外,实则他的意能正如同深不可测的灵渊,同时支撑着千百支青罗针的运转。
千意剑是他的本命意器,自觉醒以来便与他心意相通,五年的修行让二者的“意灵契合度”达到百分之百,操控起来如同手臂的延伸,无需刻意思考,意念一动,针随心动;而平针编织法是他自幼在外婆的灵织阁中习得的——那时他总爱坐在外婆脚边的小板凳上,看着外婆指尖的灵丝翻飞,听着梭子与织机碰撞的“嗒嗒”声,外婆还会一边编织,一边教他“经线要直,纬线要密,心意要诚”的道理。
如今这些记忆已化作本能,即便同时处理最复杂的交叉纹路,他也能得心应手,让每一针都恰到好处。
趁着青罗针按预设轨迹自动编织的间隙,月平的意能仍有富余——他始终记得父亲“惜灵如金”的教诲,父亲曾说“灵气如同流水,唯有善用,方能生生不息”,因此他不愿浪费一丝一毫的能量。
他将多余的意能缓缓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这些意能如同无形的触手,轻轻触碰着忧乐沟的山体、树木与溪流,细致地感知着其中潜藏的散逸活气。
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水不暖月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