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御史扶起李钰,目光中带着审视与鼓励:“师弟不必多礼。当日推演,你应对得法,后生可畏。
日后若在地方遇到难处,或朝中有人无端构陷,尽管来信。
我等在朝,亦需知晓地方实情,方能仗义执言。” 这话既是关照,也点明了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式,地方提供情报与事实,朝中据此发声支援。
姜淮又引荐王珩给一位在工部任职的“学长”:“王珩曾深入考察江北水闸,于工程利弊、后续维护颇有心得,你们工部正在修订《河工则例》,或可听听他的见解。”
王珩立刻抓住机会,与那位工部主事就水闸维护的预算与工匠培养问题低声交流起来,迅速建立了专业层面的联系。
苏菡则被引荐给一位在户部负责钱粮审计的官员,就她调研的丝织工坊成本与工钱问题请教起来。
对方对她的数据细致表示赞赏,并暗示户部正考虑对民间工坊账目进行更规范管理,苏菡的调研或许能提供参考。
宴会气氛融洽,年轻的学子们不再拘谨,与“学长”们就具体政务、朝局动态、甚至某些衙门的人事关系。
在姜淮默许的范围内,进行着热烈而务实的交流。一条条跨越年龄与官阶、以“清流书院”为纽带的人际脉络,在这场非正式的聚会中悄然连接、加固。
...
接待暹罗使团的外围场合。
数月后,暹罗使团进京,朝贡之余,亦安排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
姜淮通过关系,为李钰、苏菡等数名表现优异的门生争取到了陪同翻译、记录会谈,非核心内容的资格。
在礼部安排的宴席上,李钰凭借流利的官话和对南洋地理的了解。
与暹罗副使就海上航线、物产流通进行了得体而深入的交谈,其风度和见识给使团留下了良好印象,也让在场的一些礼部官员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
苏菡则在与暹罗女眷的交流中,展示了精湛的琴艺,并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两国丝绸与纺织技术的差异,既展现了文化修养,又不露痕迹地打探了对方的技术水平,其表现被陪同的鸿胪寺官员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
金陵文坛盛会。
江南文坛举办一场大型诗会,虽以诗文为主,但亦是士林交流、扬名立万的重要场合。姜淮安排王珩、陈实等数位文采较好的门生,带着书院教习的推荐信前往参与。
诗会上,王珩并未一味吟风弄月,而是在一首咏史诗中,巧妙融入了对漕运变迁与民生疾苦的关切,立意高远,格律严谨,引得几位致仕老臣连连点头。
陈实则在一场关于“古今水利得失”的辩论中,引用了大量实地调研数据,力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重要性,其扎实的功底和务实的态度,赢得了许多务实派官员的赞许。
通过这些安排,姜淮的门生们得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提前“预演”官场社交,结识未来的同僚与潜在盟友,在特定的圈子内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声名。
他们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逐渐被编织进一张以姜淮为核心、以清流书院为标识、遍布朝野的庞大关系网络中。
姜淮深知,在帝国的官僚体系中,孤臣难以成事。他培养门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能力,更是为他们铺设一条由同门、同道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道路。
这张精心编织的人脉网络,将在他本人逐渐淡出权力中心后,成为维系其政治理念、保障其政策延续、乃至在关键时刻能够发出统一声音的强大力量。
这,是他留给门生们最宝贵的隐形资产之一。
…
清流书院,后山石径,晨雾未散。
姜淮有清晨散步的习惯,几名“菁英班”学子照例陪同。
行至半山一处僻静平台,可俯瞰书院全貌及远方运河。他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学子张澜身上。
张澜聪颖过人,前日就漕运税制改革提出了一项颇为大胆的激进方案,言辞间充满急切。
“张澜,”姜淮声音平和,却让张澜心头一紧,“你前日所陈税改之策,立意甚高,若能成,确可省百万帑银。
然,你可曾细算过,各州县税吏数千,依此新法,几成冗余?其家小何依?其怨怼何解?
又可曾想过,沿河数以万计靠旧制谋生的牙行、中间人,一旦骤失生计,将酿成何等风潮?”
张澜脸色微红,他确实只考虑了效率和国库增收,未深思如此庞大的利益调整会带来的剧烈反弹。
“学生……学生以为,为国谋利,当不拘小节……”
“小节?”姜淮打断他,语气转沉,“数千官吏之生计,数万百姓之饭碗,在你眼中只是‘小节’?欲成大事,先耐烦琐。
改革非是纸上谈兵,需考量万千活生生的人!你的方案或可于十年内徐徐图之,先行试点,妥善安置冗余人员,引导相关行业转型,而非指望一纸文书便能翻天覆地。
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乃为官大忌!”
这番话如同冷水浇头,让张澜瞬间清醒,冷汗涔涔,躬身道:“学生……学生知错,是学生思虑不周,过于孟浪了。”
姜淮目光稍缓,又转向另一名学子赵明。赵明性情沉稳,学问扎实,但在前日的战略推演中,面对模拟上官的苛责,显得有些畏缩,未能据理力争。
“赵明,”姜淮看着他,“若你明知所行之事于国于民有利,而上官不察,反加斥责,你当如何?是唯唯诺诺,就此放弃,还是锲而不舍,设法争取?”
赵明面露难色:“学生……学生恐据理力争,会触怒上官,于事无补……”
“荒谬!”姜淮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为官避事平生耻! 若人人畏首畏尾,只知明哲保身,这天下还有何人肯做实事?触怒上官又如何?
只要持身以正,据理以争,即便一时受挫,亦问心无愧!况且,”他语气微顿,“争取之道,非只有当面顶撞一途。
你可否将利弊得失写成条陈,数据详实,论证严密,寻机呈送?可否借助同僚、清议,乃至书院渠道,使真相上达?关键在于,你心中是否有那股不屈不挠的‘刚劲’!”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