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电站准备建了,有了电,那肯定得让大明百姓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电灯。
大明皇宫里所有的电灯,都是朱吾能从现代带过来的。
朱棣清楚,水电站建成充上电后,让朱吾能从现代批发灯泡在大明卖,这是最省事的,但却治标不治本。
大明不仅得自己生产电,也得自己生产灯泡。
南京皇城的御书房里,朱棣正对着一张现代的护眼台灯出神,他敲打着灯座,对一旁正在批阅奏折的朱高炽说:“这灯泡是好,可总从现代买,像什么样?咱大明有玻璃,有矿产,有工匠,凭什么不能自己造?”
朱高炽心里一动,刚想说话,就见李远捧了个木盒匆匆过来。
先给朱棣恭恭敬敬行了个大礼,又低声对朱高炽说:“殿下,找到了。”
朱高炽打开李远递过来的盒子,里面装着几块黑沉沉的矿石,表面泛着金属光泽。
“父皇,这是从江西矿脉采来的黑钨矿,按现代资料说,能提炼出做灯芯的钨丝。”
“哦?”朱棣眼睛一亮,接过矿石掂量着,“就这黑石头,能变成比头发还细的钨丝?”
“能,父皇,不仅黑钨矿能练,白钨矿也能。父皇,您说的对,咱们不能全靠小能从现代提供各种各样的物品,小能也说,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他找了资料,说古时候就炼钨的,就是温度不够。”
朱高炽打开手机,调出一段现代炼钨的视频,“父皇,您看,先把矿石磨成粉,和乌碳粉混合在一起,装进密封的陶坛里,用高温猛火烤,就能提炼出钨条,再拉成丝就行,就是这温度挺难掌握。”
视频里,现代化工厂的机器正在将钨条拉成细丝,纤细却坚韧,在灯光下泛着明亮的光。
朱棣看得入了迷,立刻拍板道:“让工部和技术学院的人跟着学,3月内,朕要看到大明自己造得灯泡。”
消息传到工部的匠人坊时,工匠们正围着李远带回来的那几块黑钨矿议论。
铁匠出身的老黄头用锤子敲了敲矿石,眉头紧锁:“这石头硬的像铁,磨成粉怕是得费不少劲。”
“我来!”一个年轻铁匠举起手,他是阮安带出来的徒弟,学过现代的球磨机原理,“我们可以仿照球磨机的法子,用两个石碾子对着转,把矿石碾成粉,比人工快10倍。”
工部尚书宋礼也不含糊,当即让人腾出三间作坊,一间做粉碎矿石的碾坊,一间做混合粉末的调坊,还有一间专门砌了个大熔炉,炉膛里能烧到白热化,按朱吾能的说话,这温度才能把钨条烧成条。
可头回尝试就出了岔子。
当混合好的粉末装进陶坛,放进熔炉烤了3天3夜,打开一看,坛里的粉末竟变成了一块硬疙瘩,敲开后里面全是杂质,根本拉不成丝。
“这是咋回事?”老黄头急的直跺脚,“按视频里的步骤来的,怎么就不成?”
朱吾能拿着现代炼钨的配方赶来时,只见工匠们围着疙瘩发愁。
他拿起疙瘩闻了闻,又用指甲刮下点粉末捻了捻,突然道:“碳粉比例不对,还有陶罐密封不够严,进了空气,才会生杂质。”
他重新又一遍写下配方:“黑钨矿粉7成,钨碳粉三成,必须按这个比例混,多1分少1分都不行。还有陶坛,得用黏土封口,再裹三层麻布,确保一点气都进不去。”
工匠们重新操作,这次由阮安的徒弟那个年轻工匠盯着碾坊,确保矿石磨的比面粉还细。
老黄头守着调坊,用小秤一点一点称粉末,一点误差都不敢有。
熔炉旁则派了三个经验最老的窰工,轮班盯着火候,确保炉膛始终烧得符合温度。
7天后,当陶坛从熔炉里取出,冷却后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坛里躺着一根银灰色的钨条,表面光滑,老黄头用锤子敲了敲,竟发出清脆的响声。
“成了。”年轻工匠一把抢过钨条,奔到拉丝机前。
那机器是仿现代的手动拉丝机,一排排孔洞从小到大排列最细的比针眼还小。
他将钨条烧软,再换个细孔,反复多次,终于拉出一根比头发还细钨丝。
“亮了!亮了!亮了!”当钨丝被装进玻璃罩,接上太阳能板电池,整个作坊瞬间被照亮,比宫里的路灯还亮几分。
工匠们欢呼着抱在一起,老黄头抹着眼泪笑:“咱大明,也能照这神灯了。”
消息传到皇宫,朱棣正在御膳房看水电工程的进度报表。
听到喜讯,立即让人把灯泡送过来,亲自插上了电。
当钨丝亮起的那一刻,殿内的其他的现代灯,仿佛都失失了颜色。
“好,好,好!”朱棣连说三个好,指着灯泡对御书房的官员说:“你们看,这是咱大明自己造的灯。等水电站通了电,家家户户都用上,比蜡烛亮,还不用换灯芯,这才是真正的民生。”
正在御书房的夏原吉上前一步,“陛下,是否能让工部批量生产?先给南京城的商铺放上,在主要通道安上路灯,再逐步推广到各州府。价格按成本算,百姓应该基本都能买得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家成大明朱棣一家的物流中转站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家成大明朱棣一家的物流中转站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