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又问:“那这痹症咋治呢?”
黄帝说:“治痹症啊,得根据不同的邪气偏重情况来治。要是风邪重,就多用点祛风的药,像防风、羌活,它们就像小卫士,把风邪赶走。要是寒邪重,就得加点温阳散寒的药,像附子、干姜,给身体加点火,把寒邪烤跑。要是湿邪重,就用些利湿的药,像薏苡仁、苍术,把湿气给排出去。而且啊,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雷公又对厥逆感兴趣了,问道:“黄帝,这厥逆除了下肢凉、麻木,还有啥症状呀?”
黄帝说:“这厥逆严重了,还会出现头晕、心慌、甚至突然晕倒的情况。因为寒湿之气把气血堵住了,气血不能正常往上走,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就会头晕。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气血,就会心慌。要是气血一下子供应不上,人就会晕倒。”
雷公着急地问:“那这厥逆咋调理呢?”
黄帝说:“调理厥逆,首先要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可以用一些温阳的药,像肉桂、细辛,把寒湿之气驱散。再用些活血化瘀的药,比如川芎、红花,让气血畅通起来。就好比给身体里那条堵塞的河道炸开堵塞物,让河水畅快流淌。另外呢,平时也得注意保暖,特别是下肢,晚上可以泡泡脚,水里加点艾叶、生姜,这些都是驱寒的好东西,能帮助身体把寒湿之气排出去。”
雷公听得连连点头,又问道:“黄帝,您说这风、厥逆、痹症,它们之间会不会互相转化呀?”
黄帝笑着说:“这是个好问题,雷公。它们之间确实有可能互相转化。比如说,风邪入侵身体后,如果没有及时赶走,时间一长,它就可能拉上寒邪和湿邪一起捣乱,这时候就容易发展成痹症。而痹症要是一直拖着不好,寒湿之气越来越重,影响到气血运行,就可能引发厥逆。反过来呢,厥逆如果不及时调理,身体虚弱了,风邪就更容易钻进来,又可能引发其他病症。所以啊,一旦发现身体有这些苗头,就得赶紧调理,别让病情发展。”
雷公恍然大悟,说道:“黄帝,听您这么一说,我才知道这病症之间的关系这么复杂。那在实际看病的时候,咋能一下子就判断准确呢?”
黄帝拍了拍雷公的肩膀,说:“这就得靠多实践啦,雷公。你得多看病人,仔细观察他们的症状、印堂的变化,再结合脉象,慢慢积累经验。刚开始可能会判断错,但别怕,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就像走路,摔几跤才能走得更稳。而且啊,要多和同行交流,听听别人的看法,这样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雷公坚定地说:“黄帝,我记住了。我以后一定多实践,多学习。那除了观察印堂,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也能看出这些病症呢?”
黄帝思索了一下,说道:“其实啊,脸上其他部位也能透露一些信息。比如说,鼻头要是发红,可能身体里有热,这热和风热、湿热都可能有关系,风邪要是和热邪勾结在一起,也会引发各种病症。再看嘴唇,如果嘴唇颜色发青,可能有寒邪,寒邪和厥逆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眼睛,要是眼白部分发黄,可能是有湿邪,湿邪在身体里捣乱,也可能和痹症有关。所以啊,看病的时候要全面观察,不能只看一处。”
雷公好奇地问:“黄帝,那手上能不能看出这些病症呀?”
黄帝说:“当然能啦。你看手掌,如果手掌心老是出汗,而且黏糊糊的,这可能是体内有湿邪。要是手指关节疼痛、变形,那有可能是痹症。再摸摸手腕的脉搏,脉象要是又细又快,可能身体里有热邪,和风热病症相关;脉象要是沉迟,那可能有寒邪,和厥逆、痹症里的寒证都有关系。”
雷公感叹道:“黄帝,中医真的太神奇了,一个小小的身体部位就能看出这么多病症。那这饮食上对这些病症有没有啥影响呢?”
黄帝说:“饮食的影响可大了。像风邪引起的病症,要少吃辛辣、发散的食物,比如辣椒、花椒,这些东西吃多了,会助长风邪,让病情加重。痹症患者呢,要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像冰淇淋、油炸食品,生冷的食物会加重寒邪,油腻的食物会助长湿邪。厥逆的人,要多吃点温热、滋补的食物,像羊肉、桂圆,这些能帮助身体驱散寒湿,温暖气血。”
雷公又问:“黄帝,那情绪对这些病症有没有影响呀?”
黄帝说:“当然有啦。情绪要是不好,像经常生气、郁闷,会让肝气不舒畅,肝气一不舒畅,气血运行就会受影响。风邪就更容易入侵,而且还可能加重痹症和厥逆。因为气血不畅,寒湿之气就更容易聚集。所以啊,保持心情舒畅很重要,心情好了,身体的抵抗力也会增强,这些病症也就不容易找上门来。”
雷公点点头,说道:“黄帝,我明白了。看来这看病不仅仅是看症状、用药,还得考虑饮食、情绪这些方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