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明朝朝廷在之前还说什么只是临时增加赋税,那什么辽饷剿饷之类的。但是现在呢?这两个东西还在收,而且甚至还增加了!”对于朝廷的情况,百姓们纷纷表示这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朝廷不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明朝朝廷是这样,原本说是临时增收的赋税,其实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一个常态的赋税了,根本不是什么“临时”。谁要是真情实感地相信了,那谁就是天下第一号蠢货。
明朝这个时候的百姓是这样的蠢人吗?
那当然不至于。
百姓们或许没有那么聪明,但是他们也还不至于傻到这个地步,一个关乎自己和自己全家性命生死的坑,会一遍又一遍地踩进去,一点记性都不长。
在最开始的时候,或许百姓们还是会上当的,他们会真的相信朝廷口中所说的“临时增收”真的是临时,然后一年年地等待着这部分赋税什么时候到期被取消……但是时间长了,他们总会意识到朝廷之前的话全都是骗人的。
然后,他们就会失去对朝廷的信任。
第二次,他们在犹犹豫豫之下,可能还是会上当,会选择相信朝廷的话。
但是第三次,他们就不会这样了。
——而明朝朝廷这种做法,难道是直到末期才开始的吗?这谁也不会相信的。
最多,是明朝朝廷在末期的时候更加肆无忌惮无所顾忌了,但是他们绝对不会是在这个时候才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因此,在前期,百姓们虽然已经不相信朝廷的话了,但是因为还能够勉强承受赋税的压力,所以他们还会留在当地,继续勉强活下去。毕竟,故土难离,而且离了故土,也不等于他们就能找到活路。
但是到了后期,也就是明朝末期这个阶段,难以支撑的不仅是朝廷,更是百姓……这个时候,面对朝廷依旧存在的增税和鬼话,百姓们当然不会相信;而同时,他们不仅不会相信,还会付诸行动——因为他们留在原地真的扛不住了!
“这是肯定的……换做是我,那也得赶紧跑了,趁早跑了,”有人点评道,“我觉得明朝这些百姓也是一样的,如果真的很敏锐的那种,那估计早在朝廷征收什么剿饷之前就已经拖家带口跑了,如果他们没有先全都投奔起义军的话。”
对局势敏锐的,那肯定不会留在原地一直等着,多半是早早就逃离了当地,也逃脱了赋税;而就算是不那么敏锐的,大部分估计也会在剿饷这些开始增收之后,选择逃离。
就像是这个武安县的情况一样,户数只剩下了两成,人丁更是只剩下了一成。
其他的人呢?说的是“或逃或死”,死去的确实估计不少,不论是饥荒还是疫病,都能让很多人不幸离世,但是逃走的人,同样不会少。至于说他们逃走之后是活是死,那是另外的问题。
“不过,这种情况就是跑得越晚的压力越大。”还有人认真道。
这话没错,就算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的人仔细一想,也能很快明白过来。
假设这个武安县的户数和丁数的数据都是真的——话说这为什么要叫做“数据”——那么,本来一万多户两万多丁来承担这么多的赋税要求,而现在,就是两千户和一两千丁来承担……那平摊到每个人头上的赋税就要多出来不知道多少!
而且,这还不算这些剩下的户和丁之中,有没有那等可以不需要缴税的特殊存在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该跑的时候就要早点跑,千万不要拖啊!”
【关于赋税,武安县知县是这么写的:本县正税、三饷以及其他各种赋税共计四万四千七百九十五两银子,漕米——指通过水路运输的粮食共计两千三百零四石,辽米豆——指供应辽东方面的粮食共计一万二千零五十三石,禄米——指官员的俸禄共计八百四十二石,还有临清仓——指位于山东临清的漕仓,是明朝的关键漕仓——的米共计六百八十八石。】
【以上这些,加上之前三年拖欠下来的税款,本县如今要收的税粮总数不少于十万两银子或者十万石粮食。】
【没错,一个河北境内的县城,在当时,不算前面几年累积下来的拖欠的税款,只算当年的税款,就能有将近一万六千石粮食+四万四千七百九十五两银子。】
【而武安县,还有前面三年拖欠的税款——在之前的三年,在人口还没有这么少的时候,武安县就已经根本交不起这么多的赋税了,所以不得不累积拖欠……】
【那如今呢?如今,在户数已经少了至少八成,丁数也少了九成的时候,武安县难道就能交的出这么多赋税吗?当地的百姓难道就能承担得起吗?】
【就算武安县现在还没有被疫情侵袭,还是没有疫病的状态,那也依旧不可能承担得起!百姓们也绝对不可能承担得起!如果武安县真的要收税,这些剩余的百姓也同样会选择逃走。】
【当然,逃走的百姓,如果活着到达了另一处城池并且打算暂时定居下来,他们也未必继续耕种——因为沉重的赋税和差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