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有王玉棠在外不遗余力的宣传,不少人都开始了北上迁徙之路。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商业街上的生意也越来越成熟。
甚至开始了不少先前稀缺的铺子,如酒铺,山货铺,药材铺,首饰铺子,因着书院的开设,不少跑商的商人们,打起了学子们的主意,开起了书店,因此卖笔墨纸砚的铺子,围着书院周边尤其多,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唯独纸的生意却是一点都不好。
几乎可以说是,没人卖。
一番打听之后才得知,竟是书院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廉价的纸张。
得知这样的消息,商家们难免压力大。
手中压的货没法卖,不得已又拉回外地售卖。
同时也有不少人在想办法,想拿下书院的生意,拉去外地卖,成本就会变得更高,可若是书院从他们手中进货购买纸张,那他们岂不是赚大发了吗?
但他们谁也不知道的是,书院的纸,可不是进货来的,而是季九宁自己造的。
她早在后院里,开设了印刷书籍的事情。只等造纸厂开设后,全线投入,到时候就可以多印些书籍,卖去外地,挣钱了。
随着城墙完工后,翁阳找到季九宁细问了图纸上的设计后,只休息了一天不到,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工程。
他最先建设的便是造纸厂,造纸厂里涵盖了印刷间。
另外,两百多亩的大棚,也已经全部盖好,此刻,翁源正带着人在播种。
红薯的产量和黍米,经过冬日的实验,确定都有很高的产量,黍米,亩产达到一千斤。
所以此刻他们放心的种植,还有玉米,葵花,以及稻子和小麦,高粱等农作物,全都种了。
粮食乃是民生第一社稷,所以整个四月到五月,都在播种。
韩福生同样带着家仆和妇人们一起在府里的大棚种地、种菜。
现如今,大棚里的菜,一茬接着一茬的种,有点银钱的人家几乎天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
站在阅书阁的顶楼,可以看到满城的梨花和桃花还有杏花。
不少人家的院子里就有果树,想必再过几个月就能吃上清甜的水果了。
关于县城的建设,季九宁也在循序渐进,首先她让百姓有家,有粮,有安全感!
接下来,她要让百姓有钱,日子好过。
所以县里的财政就是首要,好在现如今不缺钱,因为只税收这一块儿就足够支撑全县的运作。
税收银钱这一块儿季九宁未立县丞一职,一直是让魏宁威在亲自管理,秦大勇对此也乐得开心。
魏宁威定下的条例,商铺的房租和商税,从三月开始上交,房租三月一交,商税每月一交。
走商队也要上交商税,按照他们的购货单和交易金额算,收总数的百分之三。
五月初,季九宁拿到魏宁威的收税单子时,也吃了一惊。
光铺子的商税就有两万两之多,而走商队的税收有三万六百多两!商铺的租金则有八千多两。
至于农家屋子民用出租,这一类暂时不收税,全归农家自己。
有了这笔钱,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但她看到秦大勇拿给她的另一份单子后,开始陷入沉思。
这份单子,是近半月入城和出城的人数!
入城有五千三百六十七人,出城人数有六百八十九人!
如今全县城最火爆的生意就是酒楼和客栈,一房难求!就连百姓的农家小院都被住满了。
秦大勇很是苦恼:“如何是好?咱们实在没地方给他们住了呀!”
魏宁威也在一旁琢磨,这时韩福生提醒道:“主子,咱们如今既是县城,那管辖范围之内有几个镇,几个村子,应该也是合理的!”
此话一出,季九宁双眸顿时一亮,当即起身道:“韩叔此言甚妙!哈哈哈,大勇叔,你带着陈武和张家年还有舅舅一起,去周边划地盘!要离咱们的县城近!速去速去!”
正愁没法子扩大地盘呢,瞌睡便来了枕头,如此岂不是两全其美!
她坐在书房里,拿出书籍来认真的查看,在书房琢磨着如今的班底,以及可用之人,包括县城如何规划,设立,建设发展等问题。
根据她手中这本《县志记》里的记载:县衙里除了县官还有县丞、典史等大小官吏,也和朝廷一样分吏、户、礼、兵、刑、工6房,就连衙役也分皂、壮、快三班。
衙采取的是“前堂后寝”格局:前半部分是办公场所,有正堂、六房、幕厅、钱粮库、依仗厅、吏房、皂隶房、仪门、宾馆、土地祠、狱神庙、监狱、钟楼等。
后半部分则是县里主要几个官员的私人住宅,正中为知县宅,东西分别为主簿、典史宅,另外还有县丞宅则根据县丞是否设置随时变化。这几人的住宅也是有严格的形制规定的,正房几间、偏房几间等等。
知县是一县最高长官,一般品秩为正七品,主管全面工作。县丞为佐贰官,为正八品,主管钱粮、税收。主簿为佐贰官,正九品,主管户籍、文书等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九宁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九宁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