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李汶,好道术之士。有李山人寓其家,甚敬之。汶有子数人。长元允,与襄阳韦氏结婚,乃自京远就嘉会。发后,山人曰:“贤郎有厄,某能相救。只要少时,不交人事以图。”即别居一室。良久出,曰:“厄已过。然所乘马死,从者毙其一,身少见血。余无大损。”汶疑信半之,使人沿路侦候。使得信回,云:“郎君于中道过大桥,桥坏,马死奴毙。身为横木决破颐颔间,出血少许,寻平复。”山人忽辞云:“久此为客,将有没化之期,但益怅然耳。”汶曰:“何忽言此?”曰:“运数若是,亦当委顺。”汶问:“可少留乎?”曰:“可。”月余,云:“欲遂前期。”汶又留半月。有一人,手执杨枝来访,与之低语半晌。曰:“此须去矣。”乃晨起与汶诀别,曰:“十五年后,与第三郎君再晤于昆明池上,至时恐不识耳。”汶命三子志之,以俟其验。其诸相识家,皆云同日见山人来告别。是时,拜汶为谏议大夫。汶辞职还乡。丁巳夏,以柳公权代之。
去冬,卢钧节度岭南。至镇,以清惠着名。初,刺史均州有疾,稍加羸瘠,不耐见人。常于郡后山斋静养,左右接侍,非呼召莫敢前。忽一人衣饰弊故,逾垣而入,云姓王。问其所自,曰:“山中来。”钧笑曰:“是即王山人也,来何以教?”王曰:“公贵极人臣,而寿不永,灾方深,有沉绵之疾。故相救耳。”山斋无水,钧欲召人取茶汤之属。王止之。以腰巾蘸于井中,解丹一粒,捩巾水,使咽丹。与约曰:“此后五日当愈。后二年,有大厄。勤立阴功,救人悯物为意。此时当再晤于夏初。”倏去。自是疾果愈。后年还京,署盐铁判官。夏四月,于务本东门道左,忽见山人。同至家,喜曰:“君今年第二限终,为灾极重,以去年为郡雪冤狱,活三人之命,灾已息矣。今此月内,三五日小不康而已。固无忧。”翼日,命取钱十千,于狗脊坡分施贫病。遂去,云:“后二十三年,正端阳时,可令一道士于万山顶相候,时君节制汉上,当有丹华相授。勿愆期也!”自是出镇岭南,已及其期。命道士牛知微,五日午时,登万山之顶。山人在焉,以金丹二粒使吞之,曰:“子有神气而寡阴功,未契道品。更宜勤修。”以丹十粒,令授于钧,曰:“当跻上寿,檀本孝忠。世限既毕,伫还蓬宫。余名王十八,是公故人也。”忽不见。
喜欢三教同原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教同原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