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之后,在年前,宗室里闹起来了。
祈临王一脉的一个镇国将军,家里妻妾闹起来了。
原来呢,镇国将军家一脉单传,传了四代。如今娶得这将军夫人,八年未有身孕,这镇国将军家可是正儿八经有爵位继承的。
又因为与皇室关系远了,怕没了子嗣,皇家就把他们一家子指望的着过日子的爵位收回去了,所以特别需要继承人。
便有人牵线,给他寻了个家里有六个亲兄弟八个堂兄弟的良妾。
过了三年,果然得了一个儿子,眼珠子似的被养大。
又因为这个妾室兄弟多,朝廷征兵的时候,自然征到他家。
这镇国将军原本想给自己亲儿子的娘舅求个情面,让他们不去。
可是正儿八经的宗室子都被皇帝拉了二十几人去前线,他一个镇国将军小妾家的舅舅自然不能求的情面。
情面没求成,那关系也能拉拉,毕竟宗室子上战场也有人护着他们不是?
这两个便宜小舅子便被派到了宗室子里面,被陈方带着,之后王瑞又接手了他们,还真叫他们混出来了。
这带着军功回京,又凭着关系在京营混了个官,娶了小官家的小姐。
家世一下就不一样了。
镇国将军爵位在宗室里算低的,祈临王爵三代降袭,早在先帝时就被收回去了。
镇国将军原配夫人也就是个小官之女。
妾室有子又有兄弟撑腰,二人打擂台似的。
镇国将军一把年纪就一个妾室生的小儿子,妾室娘家又出息了,拉偏架那是肯定的。
他们一支王爵被收回去,没个主事的人,等宗室其他人知道他内宅的事,来劝的时候就已经闹的很不像话了。
原本照着理法来说,肯定是原配夫人为重。
可这是宗室。
不造反就能自由活着的宗室。
那边妾室不知道从哪学的歪理,抱着儿子给自己辩解,“天下最早的理法还说呢,继承父亲家业的长子为嫡,其余子皆为庶。那镇国将军府的长子独子,怎么不算嫡?”
而拉偏架的镇国将军也不满夫人把家里事闹出来,让别人看笑话,他直接脖子一横,耍无赖说,“我家也是太祖太宗血脉。谁给咱老祖宗生了子孙,谁给宗室延续血脉!我就捧着谁!天下就我家祖宗和皇帝老爷最大!便是礼官来说,我都要辩一辩,给太祖太宗延续血脉之功,能不能叫她吃好一点,穿好了一点?”
宗室来劝的人看他如此厚颜无耻,却没有骂他太祖太宗子孙多,不需要他一人生子的话。
只因为这里头还有一层不好说的。
宫里两宫太后,皇帝是天下人的大宗,谁敢说圣母皇太后不是嫡?
以前有太皇太后镇压着,没个偏向。
可是真嚼出来,把嫡庶论说到圣母皇太后面前。
有人为了圣母皇太后面子,找个理由给你穿小鞋。
那也是你活该。
宗室仗着血脉糊涂混日子,但也不是傻的。
他们可不敢细判,把这事闹大了。
让有心人去拿此事驳了圣母皇太后脸面。
这边只能是糊涂劝着,让她们两边都忍一忍,都在在一个府上住着的缘分。
但这劝还不如不劝呢。
她们该骂、该干仗的时候,仍是打了起来。
最后还是老人怕她们闹的时候,让别人看见了。
宗室还得去御前辩说。
到时候,一个说不好,就能把握着他们全家老小男女爵位的陛下给得罪了。
所以老人去找了在御前得脸的靖王世子出面。
靖王世子以皇帝孝顺母后皇太后,奉养母后皇太后,给母后皇太后父亲先封江宁伯,后追封承恩公来劝镇国将军。
就算再疼独子,想要偏心,也要叫独子以孝为先。
镇国将军给靖王世子面子,终究抱拳躬身说:“世子教训得是。”
正室夫人在一旁听着,眼底闪过一丝光亮,向靖王世子福身道:“妾身愿以宗祠为重,抚养小公子成人。”
靖王世子没想到她还能打蛇上棍,得寸进尺。
而一旁妾室姨娘攥着儿子的手紧了紧,金镯碰出细碎的响。
看着靖王世子望过来的目光,还有老爷使的眼色,她只能垂眼掩去情绪,轻轻推了推儿子:“去,给夫人磕头。”
其实镇国将军家里是非多,他的独子也早早懂事。
既知道自己的前途,大概就是继承父亲爵位。又知道为了维护镇国将军府脸面,有些人不能得罪,有些事最好面子上周全。
所以他主动走到嫡母面前,行礼道,“儿子给母亲请安。”
见他们知道面上收敛。
靖王世子也不管他们私下又会如何,直接目光掠过众人,温声说道:“今日之事,到此为止。宗正自会依例上奏。不许再妄议。”
他语声一顿,跟着来看热闹的众宗亲齐齐低头,无人敢应。
等此事呈到皇帝面前时,皇帝看过便罢,未曾再说什么。
毕竟他自己待母后皇太后和兄弟姐妹无愧,任他们为了富贵把皇家姻亲往自己家拉拔,
他也做不出说嫡母至尊,让不长眼的人拿话柄来‘劝’他行事。
皇帝更不想和谁辩一辩礼教之事。
所以他不做回应,更不管别人怎么想,直接当不知道此事。
至于宗室,他们的爵位都是因为太祖打了天下,作为太祖血脉的他们就该享受皇族富贵。
皇帝对他们期望不大。
有能力的便用一下,没能力的让他们在家混日子。
至于说管束他们,让他们不能有半点错处。
朱维桢可不会这么想。
都是龙子凤孙,他们要是兢兢业业,一错都没有,受朝臣支持与爱戴。
这让皇帝怎么显出自己的英明来?
喜欢论皇帝重生后的修养守则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论皇帝重生后的修养守则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