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5章:救灾
杜如晦也面带微笑的附和着。
“如此一来,我朝既安内而示之以强,又攘外而怀之以柔。”
“高句丽军民对比其国内救灾不力、互相倾轧之状,再观我大唐军民同心、秩序井然之景,人心向背,不言自明!此消彼长之下,盖苏文与高桓权,恐怕更要寝食难安了。”
“朕就是要让他们睡不着觉!”李世民朗声说道:“让他们看看,咱们大唐,是如何在风雪之中屹立不倒,更是借着这股寒风,让大唐的影响,如同这雪花一般,无声无息地渗透进高句丽的每一寸土地!”
“此事,就由辅机你总揽协调,玄龄,克明,你们二人从旁协助,务必办得稳妥、漂亮!”
“臣等遵旨!”
在场三人的眼神之中都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光芒。
离开两仪殿之后,三人多年的默契之下,并无多余的废话,只是交谈几句,交换一个眼神,便各自雷厉风行的行动起来。
数日之后,营州都督府,张俭接到了来自长安的密旨和明发的公文。
仔细看过后,张俭的脸上亦是露出了与长孙无忌等人如出一辙的笑容。
“来人!”张俭沉声喝道,“擂鼓聚将!”
很快,都督府节堂内,将领云集。
张俭目光扫过麾下这些精兵强将,扬了扬手中的公文。
“诸位,陛下有旨,天降大雪,既是我大唐边民之困,亦是我等建功立业之机!”
“长安城那边,已经下达了部属,另外,会有诸多物资陆续送达营州,朝廷那边,会尽一切努力保障军中物资充足。”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整个辽东都受了雪灾,军中有朝廷做保障,但是咱们边境的百姓们,就需要咱们去保护他们了。”
“边境诸多城池重镇,需要加强巡逻,不要觉得天气不好,咱们的兵就要窝在营地里。”
“朝廷保障咱们军中的物资都是从哪儿来的,咱们要清楚,吃的用的穿的,皆是来自百姓,因此百姓遭难,军中不可能坐视不理。”
“巡逻是一方面,要防范边境高句丽部众狗急跳墙。”
张俭不急不缓的说着。
“另外,咱们的兵士们,也要尽量配合地方官吏,到百姓们有需要的地方去,深入各个村镇,清雪通路,加固房屋,分发源源不断从后方运来的粮食和物资。”
“末将等明白!”众将齐声应诺,声震屋瓦。
军令如山,整个营州军营都迅速行动起来。
精锐的斥候和巡逻队顶着凛冽的寒风和齐膝的深雪,轮番在边境巡查,军营中的将士们也并未闲着,开始有组织地清理营区周边通往主要城镇的道路。
乌骨城外,唐军士兵开始帮着百姓们清除屋顶上积压的雪被,检查房屋,用随军携带的木料加固摇摇欲坠的房梁。
干完活儿,百姓们也亲切的熬煮了驱寒的汤水,让军士们喝完再走。
家中虽没有多余的粮食,但是仍旧从口粮之中挤出一些,蒸了热乎乎的野菜团子,让兵士们吃上热乎的。
白岩城下的村庄里,军中的医官在临时搭起的棚子里,为冻伤、生病的百姓诊治,分发驱寒的汤药。
通往各个城镇的道路上,士兵们喊着号子,一寸一寸地清理着被冰雪堵塞的道路,确保后勤补给线的畅通。
他们分发出去的物资,后方很快会补上来,因此,并不用担心营地之中的物资会短缺。
不到半个月,朝廷的第一批物资已经送来了,除却粮草之外,更多的是棉衣,是要保障士兵在外执行任务不被冻伤的。
“这是朝廷听说辽东遭了雪灾,特意拨调的物资,每户一份,排好队!”
在临时搭建的棚子旁边,兵士高声呼喊着。
“莫要着急,都有!”
平壤城内,高桓权也收到了大唐的国书,还有张俭送来的书信。
看着摆在面前的两份信件,高桓权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这段时间,高句丽的日子也不好过,连续降雪,雪灾的影响比所有人想象中的都要大。
可是面对国内的灾情,加上王城之中渊盖苏文的掣肘,宫中根本就拿出不什么办法。
而大唐送来的“好意”,是裹着蜜糖的毒药。
高句丽的边境地区,不管是官府还是军队,眼下都没有什么动静,百姓们在严寒之中苦苦挣扎,求救无门。
偶尔能够看到一些军队的调动,可是他们更多的是守卫重要的据点和那些官老爷们的宅邸。
对于普通百姓,根本就是漠不关心。
渐渐地,一种无声的比较在边境的高句丽百姓心中滋生。
“看看对岸……大唐的兵在帮他们的百姓修房子,发粮食……”
“咱们这边……唉……”
“听说大唐皇帝还特意从长安运了无数物资过来……”
“要是咱们也能……”
这些窃窃私语,如同雪原下的草籽,在绝望的土壤中悄悄孕育着绝望的情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