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军垦城的路上,两个人谈论了一路这些天的感受。
杨革勇感慨:“雨泽,为啥这些天这么累,我却非常满足呢?”
叶雨泽笑笑:“这可能就是做好事的原因吧?比你喝酒泡妞有成就感。”
杨革勇点点头:“好像真是这样,要不我们先不回去,去十七师看看吧?”
叶雨泽想了一下点点头,其实他对这个号称号称北疆南部第一师的兄弟单位也很好奇。
这个师可是有着辉煌的历史,自己的老师团跟人家可没有可比性,毕竟他们是六几年才新建的。
十七师始建于土地革命时期,其前身是红六军团,先后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湘东南独立第一师、红八军。
抗日战争时期,改称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后又历经南下支队、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中原军区二纵队三五九旅等称谓。
解放战争时期,三五九旅隶属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建制,1949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
1949年11月,步兵第五师进驻XJ阿克苏、和田17个地县防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6月整编为XJ军区农业建设第十七师,1954年10月隶属XJ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2013年1月16日,更名为XJ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七师。
他们的驻地为天山南麓中段,塔里木盆地北部,北起天山南麓,南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东临SY县,西抵KP县。
气候气候条件跟十六师一样,属暖温带极端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雨量稀少,冬季少雪,地表蒸发量很大。
这样的地方自然也缺水,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被称为兵团第一师的?
一路开车过去,最显眼的就是大片的棉田,懂的都懂,北疆的长绒棉是世界闻名的。
只是此刻,在烈日的照射下,已经成型的棉树,却萎靡不振,连叶子都卷了起来。
这边的机械化程度很高,连采摘棉花都实现了机械化。
但是缺水这件事儿,就算你再发达,又有什么办法呢?
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唉声叹气的坐在棉田边上,叶雨泽心情瞬间不美丽了,兵团太大了,北疆太大了,他真的没有那么大的能力。
一直到傍晚,两个人觉得饿了的时候,发觉车子已经开到了一个很荒芜的地方。
这里靠近塔克拉玛干北端,虽然十七师已经开垦了大量的土地,但还是有无数的戈壁滩没办法利用起来,缺水啊!
如今十七师光棉田面积就有200亩,但这也只是占了十七师领土的一部分,可见土地的利用率并不高。
又开了一段,发现了一个连队,兵团的连队跟当地的村子区别还是很大的,一眼就能认出来。
一个老汉赶着羊群从远处走了过来,这里的羊群自然没办法跟北部相比,那边的草场要茂盛的多。
看看他们,老汉停下来打了个招呼,听说他们找地方吃饭,大方的一挥手:
“都是自己人,找什么餐馆?来家里吃!”
两个人也没客气,都是战友,吃顿饭又不算什么?
老汉家里四口人,老两口加上儿子儿媳。杨革勇从车上拿下来几瓶大高粱,老汉乐的嘴都合不上了。
“哈哈,你们是军垦城的啊?这酒只听说过,却没有尝过,沾光了。”
饭菜不复杂,羊肉炖土豆,馒头,还有一锅玉米面粥。
吃着饭就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老汉叫王德胜,是连里的老指导员。
他们家里有160亩棉田,因为大部分是机械化了,人需要干的事情并不多。
所以,他又养了一群羊,也不多三十多只,没事儿就出去放放,就当给家里增加一部分收入。
吃完饭,叶雨泽问起这边土地浇灌的问题,王德胜叹了一口气:
“如果水源充足,棉花产量还能增加三分之一。”
原来,这个连是十七师下属的最偏远的连之一,他们的土地盐碱化很严重。
唯一的水渠因为土壤的原因,渗透跑水也很严重。改用混凝土都不行,每年仅有的那点水,半路上就损失一半。
叶雨泽提出来要去看看,王德胜也没有犹豫,带着他们就去了水渠。
寒月照在戈壁滩上,尽管是夏天,晚上还是冷。
叶雨泽蹲在渗水的土渠边,指尖捻着迅速消失的水痕。王德胜拎着马灯过来,灯影里飞舞的盐碱尘像细碎的雪。
“这是六十年代修的'忠诚渠',浇透水能撑三天。
“老指导员踢了踢龟裂的渠帮,“后来沙鼠打洞,就成了筛子。”
杨革勇突然抓起一把红柳枝插进渗漏点,浑浊的水流立刻在根系间形成天然滤网。
“我爸当初教过我们,当年用芦苇捆扎渠底,或许可以试试生态防渗层?”
王德胜想了一会儿,然后目光一亮:“好像还真的可以试试,反正那东西又不值钱。”
叶雨泽和十七师领导进行了沟通,听说叶雨泽和杨革勇来了,师领导非常重视,立即命令一连所属团部,告诉他们一切服从叶雨泽的调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国军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国军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