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染黄桃叶时,医馆的晒场上铺满了新收的药材,板蓝根的紫、甘草的黄、薄荷的绿,在阳光下晾晒出满院药香。阿木正跟着小艾力翻晒药材,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上面记满了不同药材的晾晒时间和储存方法——那是萧承嗣年轻时用过的,如今郑重地传给了他们。
“阿木,你看这甘草,得把须根理干净再晒,不然容易发霉。”小艾力拿起一束甘草示范,阿木认真点头,手指小心翼翼地梳理着须根,动作虽生涩却格外专注。不远处,阿卜杜正带着几个学生整理从西域运来的乳香,用细布擦拭着上面的浮尘,阿依古丽则在一旁记录数量,时不时用西域话和阿卜杜交流,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
萧承嗣坐在晒场边的竹椅上,手里拿着一封刚拆封的信,是温庭远从京城寄来的。他看信时嘴角一直带着笑,我凑过去问:“温兄又带来什么好消息了?”
“陛下说,新版医书在京城反响特别好,太医院还特意开设了‘中西医合璧’的课程,让太医们跟着学。”萧承嗣把信递给我,眼里满是欣慰,“还有个更好的消息,南疆的知府来信说,想在当地建医馆分校,邀请咱们派学生去当先生,阿木的家乡也能有自己的医馆了。”
阿木正好听到这话,手里的甘草“啪”地掉在晒场上,他快步跑过来,声音都在发颤:“沈奶奶!萧爷爷!真的吗?我们南疆也能有医馆了?”
“当然是真的。”我摸了摸他的头,“等你再学半年,就可以跟着小艾力他们一起回去,帮着建医馆,教乡亲们学医,好不好?”
阿木用力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好!我一定好好学,回去给乡亲们看病,让他们再也不用为了治病跑老远的路!”
接下来的日子,医馆里更忙碌了。小艾力开始整理南疆常见病症的诊治资料,还特意从药田里挑选适合南疆气候的草药种子,装了满满两大袋,说要带去南疆试种;阿卜杜则把西域的针灸图谱翻译成中原文字,标注上适合南疆湿热气候的调整方法;阿依古丽也没闲着,她学着做中原的药膏,说要给南疆的百姓带去治蚊虫叮咬的药。
十月中旬,西域的买买提带着商队来了,还带来了于阗国国王的礼物——一箱和田玉做的药罐,还有一本西域文版的《医案集》,里面记录了西域大夫用新版医书治病的案例。“国王说,”买买提笑着说,“这些医案要交给你们,以后修订医书时能用得上,也让中原的医者知道,西域的百姓也在好好用你们编的书。”
我们留买买提在医馆住了几天,带着他参观了药田和医馆分校。买买提看到阿木在认真学草药知识,忍不住感叹:“当年你们在青柳镇建医馆时,谁能想到会有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来学医?现在中原、草原、西域、南疆都在用你们的医书,这才是真正的‘医道无界’啊!”
临走前,买买提跟我们约定,明年春天要带着西域的新草药来青柳镇,还要帮我们把医书传给波斯的商人,让医道传到更远的地方。
秋末的一天,阿木收到了家乡寄来的信,说乡亲们已经开始准备建医馆的材料,就等着他回去。阿木拿着信,跑到桃树下,对着桃树深深鞠了一躬——这棵桃树见证了他从南疆来青柳镇的初心,也将见证他带着医术回家的承诺。
萧承嗣看着阿木的背影,轻声说:“咱们这辈子,能看到医道传到这么多地方,能看到这么多孩子带着初心去帮助别人,值了。”
“是啊,”我靠在他肩上,看着满院晾晒的药材和认真学习的学生,“以后还会有更多孩子走出去,把药香带到更多地方,把这份仁心传得更远。”
秋风拂过晒场,药材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我知道,这药庐的故事还在继续,这跨越山海的医道与友谊,会像这秋日的果实一样,饱满而坚实,在岁月的长河里,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直到永远。
喜欢药庐春深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药庐春深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