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三刻,天地仍被黎明前那浓稠如墨的夜色所笼罩,紫禁城仿佛一座沉睡在黑暗中的巨兽,静谧而神秘。于谦身着一身半旧的青色官袍,静静伫立在乾清门外。寒夜的冷风如刀割般刮过,他手中紧握着连夜整理的《东海防务策》手稿,指尖已被冻得微微发麻。这是他生平首次主动求见皇帝,且选在了这个略显突兀的时辰,内心的紧张与期待交织在一起。
“于尚书,皇爷请您进去。” 王瑾那如幽灵般的声音,从暗影中幽幽飘出。旋即,他亲自为于谦缓缓推开了东暖阁的门。
暖阁内,仅一盏孤灯散发着微弱光芒,烛火被琉璃罩子温柔地笼着,洒下一片昏黄而朦胧的光晕,仿佛给整个空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纱幕。朱祁镇正端坐在御案之后,面前摊开的并非寻常的奏折,而是一幅巨大的海图。图上,不同颜色的线条纵横交错,分别标注着洋流、航线和矿脉,乍一看,更似工部精心绘制的工程图纸,而非兵家用于谋划的作战地图。
“于卿来了。” 朱祁镇并未抬头,只是指尖在海图上一处用朱砂醒目画出的红圈处轻点,问道,“知道这是哪里吗?”于谦轻轻走近,借着那微弱的光线,努力辨认着圈内的蝇头小字:“石见国…… 银山之野?”
“对,石见银山。” 朱祁镇终于缓缓抬起头,目光如同一把锐利的宝剑,瞬间穿透黑暗,“也就是你们平日里口中所说的‘倭寇巢穴’。”于谦心中猛地一震。昨夜,他辗转反侧,反复思索皇帝的东海战略,原以为不过是清剿海盗、护卫商路这般寻常之事,却未曾料到,朱祁镇的目光竟早已如雄鹰般,穿透了茫茫海面,直抵日本本土那隐藏在地下的矿脉。
“陛下,” 他小心翼翼地斟酌着言辞,“臣昨夜仔细查阅《明实录》,记得洪武年间,日本曾遣使前来朝贡,提及国内盛产白银,然而当时并未有大规模开采之举。如今这石见银山,究竟是……”
“是朕的人,早在三年前就已埋下的暗桩。” 朱祁镇干脆利落地打断他,接着从抽屉中取出一沓用油纸精心包裹的密信,“四海车马行在日本设有十三个商站,表面上是从事丝绸瓷器的买卖,实则暗中在测绘地理、勘探矿藏。这份报告,是三个月前从石见国加急送出的,送信之人历经千难万险,辗转琉球、台湾,最后才从福建成功上岸。”
说罢,他将密信轻轻推到于谦面前。只见信纸略显粗糙,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显然出自不通文墨的工匠之手,然而其内容却详实得令人咋舌:银山位于石见国北部,矿脉呈露天状态,富含铁、银、铜三种金属,预估银储量竟在三千万两以上,而且开采难度极低。更为关键的是,当地守护大名毛利氏正与西边的尼子氏打得不可开交,急需大量军饷以解燃眉之急,已然有意将矿山承包给 “可靠的大明商人”。
“三千万两……” 于谦不禁喃喃自语。这个天文数字所蕴含的意义,他再清楚不过。大明一年的财政岁入不过千万两,若能成功掌控这座银山,无疑相当于国库直接扩充两倍有余。但这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同样棘手:日本虽国力稍弱,却终究是一个独立国家;毛利氏虽有求援之意,可终究也是外藩。若是强行夺取,必将失了大国德行;若要智取,又必定耗时良久。究竟该如何操作,才能既顺利拿到银山的财富,又不损害天朝上国的威严与颜面呢?
“陛下是想……” 他抬起头,目光紧紧看向朱祁镇,满心期待着皇帝揭晓最终的底牌。
朱祁镇缓缓站起身,踱步至窗前,轻轻推开一条缝隙。刹那间,晨光如利剑般涌入,照亮了他那年轻却布满血丝的眼睛,仿佛诉说着无数个日夜的操劳。“于卿,朕并非要强行抢夺,而是要通过购买、合作的方式,甚至不惜出兵帮他们打仗。但前提是,这座银山从开采、冶炼、运输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完全由我大明的工匠、商人以及军队牢牢掌控。毛利氏可以获得三成分红,但只能拿我们给予的份额,绝不能让他们染指经营之事。”
“这…… 日本国主能答应吗?” 于谦不禁皱眉,心中满是疑虑。
“日本如今并无真正能掌控全局的国主,仅有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然而将军的命令连京都都难以传出。” 朱祁镇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当下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各方势力割据混战,谁手中有兵有粮,谁便能称霸一方。毛利氏为了战胜尼子氏,莫说是一座银山,就算割让半国之地,恐怕也会毫不犹豫。我们为他提供银子、军械,甚至派遣教官助他训练军队,他求之不得。至于事后他会不会反悔……” 他微微停顿,眼中陡然闪过一丝寒光,犹如寒冬中的冰雪,“等我们的铁路修到渤海,蒸汽舰队常年驻守琉球,他还能反悔得了吗?”
于谦瞬间恍然大悟。这绝非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一场披着贸易外衣的扩张大计。朱祁镇意在凭借经济手段,牢牢控制日本的战争命脉,再以军事力量锁定局势,最终将石见银山打造成大明本土之外的第一块 “资源飞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基建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