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三年的元日大朝会,奉天殿的鎏金铜炉里燃着上好的龙涎香,烟气袅袅缠上殿顶的盘龙藻井,却驱不散满殿凝滞的空气。
与往年百官齐整、笑语暗藏的景象不同,今日的朝列里掺了太多生面孔 —— 那些二十七八岁的年轻官员,身着崭新的绯色或青色官袍,腰杆挺得像北境的长枪,目光扫过阶下时带着未脱的锐利。与之相对的,是幸存的老臣们:吏部尚书张紞攥着笏板的指节泛白,礼部侍郎刘三吾的山羊胡微微颤抖,连素来沉稳的户部尚书王钝,都悄悄用帕子擦了擦额角的汗。
这是 “统计审计司” 与 “情报统计局” 清洗后首个大朝会。
那些消失的同僚,或因贪腐被抄家,或因结党被罢黜,空出的位置全被皇帝亲手提拔的新人填满。
空气里除了朝贺的礼节性肃穆,更裹着一层敬畏、期待,还有老臣们藏不住的不安 —— 他们隐约猜得到皇帝在筹谋大事,却没人敢想,那会是何等颠覆性的惊雷。
龙椅上的朱允炆,身着绣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的十二章纹衮服,玄色衣料衬得他面容愈发沉静。
他垂着眼,指尖轻轻摩挲着龙椅扶手上的浮雕,目光却像深潭般漫过殿内每一个人:北疆大捷已让军心归心,内部肃清又扫了阻碍,此刻,正是将那部藏了半年的《皇明宪约》公之于世的最佳时机。
冗长的朝贺礼仪终于结束。当鸿胪寺卿唱完 “诸臣有事早奏”,殿内却陷入短暂的寂静 —— 以往这时,老臣们早该捧着奏折争相进言。可今日,没人敢先开口,所有人的目光都黏在龙椅上,等着皇帝打破沉默。
朱允炆没按常理让群臣奏事,只是侧过头,对身旁侍立的翰林院学士王钺微微颔首。
王钺上前一步,明黄色的绢帛在他手中展开,簌簌作响。
他素来以声调平稳着称,可今日指节却因攥得太紧而泛白,声音像寒铁落地,一字一句凿在众人心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绍承大统,夙夜兢兢,惟惧不克负荷。仰惟太祖高皇帝扫平六合,创业维艰,立法垂宪,期以万世。然法久则弊生,时移则世易 —— 洪武年间罢丞相、设六部,为革元末权臣乱政之弊;今北疆已定,四海初平,当防皇权独断之祸。”
“朕观历代兴替,秦扫六合而二世亡,隋开运河而天下反,究其根本,不在于君不贤、臣不忠,而在于权力如脱缰野马,无制度之缰可束。人存政举,人亡政息,非国家之福,非万民之幸。”
“故,朕与诸臣工详考商周之制、汉唐之失,参酌古今之宜,制定《皇明宪约》,以为国家根本大法,与天下臣民共守之!”
“《皇明宪约》” 五个字落地的瞬间,奉天殿像被惊雷劈过。
刘三吾猛地抬起头,老花镜滑到鼻尖都没察觉,浑浊的眼睛里满是难以置信;张紞的笏板 “咚” 地撞在金砖上,他却浑然不觉 —— 他们猜过皇帝要减税、要改官制,却从没想过,皇帝要动的是千年帝制的根!
王钺的声音没停,依旧平稳,却每字都像重锤砸在群臣的认知上:
“第一条:大明帝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皇帝为国家元首,代表帝国统率陆海军,行使最高统治权。然皇帝之权,需依宪约而行,不得擅自颁布苛法、征调民力。”
殿下响起一阵倒抽冷气的声音。有个新晋的给事中攥紧了拳头,眼底闪着兴奋的光,却被身旁的老御史狠狠瞪了一眼,又低下头去。
“第二条:设立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于廷推候选人中任命,对皇帝及议政会共同负责。日常政务由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凡涉及赋税、兵戈、民生之重大国策,需经内阁三分之二成员合议通过,方可呈皇帝御览。”
张紞的脸瞬间白了。他曾任内阁辅臣,深知以往内阁不过是皇帝的 “传声筒”,如今竟要与 “议政会” 共掌权力?这岂不是把皇帝的手捆住了一半?
“第三条:设立议政会,为代表民意、审议监督之机构。其成员由各省按人口比例推举贤能、各行业推选翘楚担任,任期五年。议政会有权审议国家预算、制定赋税律法,凡官员贪腐、失职之事,议政会可联名提出弹劾,交由司法机构查办。”
“第四条:司法之权,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独立行使,统称‘三法司’。任何机构、官员,包括皇帝在内,不得干涉司法审判。凡大明国民,无论官阶高低、贫富差异,在律法面前一律平等,不得因身份享有特权。”
这话一出,刘三吾的身子晃了晃。他想起洪武年间,太祖皇帝一句话就能定人死罪,如今竟说皇帝也不能干涉司法?这简直是 “以下犯上” 的逆论!
“第五条:国民有纳税、服兵役之义务,亦有言论、出版、集会之权利 —— 集会需提前五日向地方官府报备,说明事由、地点、参与人数,不得借集会谋逆作乱;国民之财产,非经司法判定有罪,不得擅自查抄、没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基建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