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星际通讯:文明连接的全息交响
全星系六百二十二个空间站此刻正同步执行“和平传讯”任务,这些空间站分布在银河的各个关键区域——从猎户座旋臂的“北斗站”(距离地球约1500光年),到仙女座边缘的“织女星站”(距离地球约250万光年),每个空间站的主控室都亮起了代表和平的绿色指示灯,指示灯的闪烁频率与《银河和平颂》的节拍完全一致。空间站的外部扬声器采用了人类与外星联合研发的“全频段发声技术”,能让不同听觉频率的文明都接收到声音,《银河和平颂》的旋律从扬声器中传出,开篇是唐代《霓裳羽衣曲》的经典片段,由人类的编钟与古琴合奏:编钟的浑厚音色来自河南博物院馆藏的战国编钟复刻品,每一个钟的音准都经过精确校准;古琴则是仿照唐代“九霄环佩”琴制作,琴弦的振动频率能引发周围空间的轻微共振,仿佛将盛唐的繁华与优雅直接带到了宇宙之中。随着旋律推进,外星文明的“母星摇篮曲”逐渐融入,演奏乐器是外星特有的“晶体共鸣器”——由透明的硅基晶体制成,通过调整晶体内部的能量流来改变音色,发出的声音低沉而温暖,像是母亲对孩子的轻声呢喃,两种旋律在宇宙中交织,形成跨越文明的和声,连周围的星云都仿佛随着旋律轻轻晃动。颂歌的歌词以全息投影的形式悬浮在空间站周围,左侧是甲骨文,右侧是外星象形文字:甲骨文“和”字的形态如同两人并肩而立,中间夹着“口”字,象征着“众人同心”;外星“共生”文字则像两株缠绕生长的植物,根茎相连,枝叶向天空伸展,每个字符都散发着淡淡的荧光,随着旋律的节奏轻轻晃动,仿佛有了生命。
每个空间站的舷窗都经过特殊改造,采用“量子全息投影技术”,此刻正投射出绚丽的“文明通讯技术发展史”影像,人类与外星的通讯历程在舷窗上左右同步展开,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照。人类这边,从殷墟卜辞的全息复刻开始——一片片龟甲在舷窗上悬浮,龟甲的裂纹清晰可见,边缘还保留着灼烧的黑色痕迹,旁边标注着卜辞的内容:“癸巳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吉,旬无祸。”这是商代贵族与神灵、诸侯的通讯方式,简单却充满了对“连接”的渴望,龟甲上的每一道裂纹,都像是文明试图打破隔绝的尝试。紧接着,汉代的烽火台影像出现:连绵的长城上,烽火台依次点燃,红色的火焰在虚拟的夜空中格外醒目,传递着“外敌入侵”或“边境安宁”的信号;唐代的驿站里,驿卒骑着快马飞驰,马鞍上挂着密封的公文袋,袋子上盖着官府的红色印章;宋代的信鸽从开封府的屋檐下起飞,翅膀上绑着细小的信管,信管里装着用绢布写的家书;明代的郑和宝船在虚拟的海洋上航行,帆面上绘制着日月星辰的图案,船尾的旌旗在海风中飘扬,旌旗的明黄色代表“皇家出使”,蓝色的海浪纹则代表“和平交往”。最后,现代量子通讯设备的影像占据了舷窗的一半:量子纠缠发射器的银色外壳闪烁着金属光泽,内部的蓝色数据流以光速在设备间传递,屏幕上显示着“量子纠缠度:99.99%”“信号传输延迟:0.001秒”的字样,标志着人类通讯技术的巅峰。
外星文明的通讯技术发展史在舷窗的另一半同步呈现,与人类的“实体传递”不同,他们最初的通讯方式是“星体振动”——一颗巨大的红色恒星在舷窗上闪烁,恒星表面的黑子随着通讯信号的变化而移动,泽拉的同族曾通过观测黑子的位置和形状来获取远方族群的信息:黑子呈圆形代表“平安”,呈三角形代表“需要援助”,这种方式虽然缓慢(传递一次信号需要三个月),却蕴含着对宇宙星体的敬畏,是外星文明“与宇宙共生”理念的最初体现。随着时间推移,外星文明逐渐掌握了“星云中继”技术:一片淡粉色的猎户座星云在舷窗上展开,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成为天然的信号放大器,他们通过调整星云的密度来传递不同信息——高密度区域代表“危险”,低密度区域代表“安全”,这种方式将信号传递时间缩短到了七天,让跨星系通讯成为可能。后来,外星文明发明了“晶体通讯仪”,与人类的量子通讯设备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讯仪由透明的硅基晶体构成,内部的淡蓝色能量流如同血脉般流动,信号传递速度达到了光速的1.2倍,仪器表面的按钮是外星象形文字的“连接”符号,按下时会发出柔和的提示音。两种文明的通讯技术影像在舷窗上不断靠近,最终在中央位置交汇融合,形成“星际通讯共享网络”的全息模型——模型由无数个发光的节点(代表各个文明的通讯站)和连接节点的光束(代表信号传递路径)构成,光束的颜色根据信号类型变化:绿色是“日常通讯”,蓝色是“资源共享”,金色是“紧急援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东风101的使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东风101的使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