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洞代表团的成员们纷纷靠近议会厅的观景窗,他们震撼地发现,那些曾令他们战栗的东风101导弹整流罩表面,此刻正浮现出大溪文化白陶盘上的弦纹与星象图——弦纹呈螺旋状,围绕着中央的星象图旋转,星象图中刻画的北斗七星位置,与此刻太空中的实际星象完全一致,仿佛导弹外壳变成了承载文明记忆的载体。
玄澜伸出手,透过观景窗触摸着导弹的虚影,他的指尖传来细微的震动,那是量子场传递的文明信息。他的种族天生对频率敏感,此刻能清晰地“读”到白陶盘纹路上承载的信息——那是大溪文化先民对星空的观察记录,包括日月食的周期、行星的运行轨迹,这些信息与蓝洞文明的古老星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苏明月走到协议台旁,调出东风101的实时状态界面,界面上显示着每个弹体的能量输出、符号激活度、频谱同步率等参数,所有参数都显示为绿色,代表着防御平台已完全从“攻击模式”切换为“守护模式”。她轻轻点击界面上的“文化符号库”选项,弹出的列表中显示着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数千种文化符号,每种符号都标注着对应的文明时期与历史意义。
当苏明月启动最终验证协议时,太湖底部的量子传感器突然传来信号,良渚水利系统的全息模型从议会厅的地面升起——模型还原了良渚古城的水坝、水渠、护城河布局,甚至连水坝的夯土层结构、水渠的坡度都根据考古数据精准复刻。模型中的水流是淡蓝色的能量流,沿着水渠流动时,会在沿途留下代表良渚文化的“神徽”符号。
跨文明通讯网络的首次握手信号在协议台中央产生,那是一个由两种符号组成的动态图案:左侧是仰韶文化陶器上常见的蛙纹,蛙纹的四肢会随着频率波动伸缩;右侧是蓝洞母星的量子图腾,图腾呈六边形,每个角都有一个小星点,星点的亮度会随着蛙纹的伸缩变化。两种符号在不断旋转中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几何图形,象征着两个文明的首次共识。
整片太平洋突然被一层淡蓝色的能量覆盖,能量层逐渐结晶,形成西周青铜禁酒器“爵”的纹样——爵的流、尾、柱、足形态清晰可见,纹样之间的空隙中流动着数据洪流,每朵浪花都跳动着《孙子算经》里的开方术参数。这些参数以动态形式演算,将太平洋的洋流数据转化为数学模型,为跨文明通讯提供稳定的环境参数。
苏明月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场景——那时她还是敦煌研究院的一名年轻研究员,跟着祖父修复壁画上的《全天星图》,祖父曾对她说:“文化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死物,它是能跨越时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此刻,祖父的话正在变成现实,那些曾被认为只属于过去的文化符号,正成为人类与外星文明和平共处的纽带。
玄澜走到苏明月身边,递过一枚小巧的晶体,晶体表面刻着蓝洞文明的“和平图腾”。“这是我们母星的土壤样本与文化符号的结合体,”玄澜解释道,“它能实时接收蓝洞文明的频谱信号,就像你们的《永乐大典》一样,承载着我们的文明记忆。”
苏明月接过晶体,将其放在协议台的凹槽中,晶体与周围的量子晶体产生共鸣,释放出淡紫色的光带。她抬头看向穹顶,此刻的穹顶已经切换为敦煌藏经洞《全天星图》的全息投影,星图上用红色标注的“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位置,与蓝洞星图中的核心星域完全对应。
“永恒共处条约,生效。”苏明月与玄澜同时说道,他们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网络传遍银河系的每个角落。随着话音落下,敦煌藏经洞《全天星图》突然从议会厅穹顶投射到柯伊伯带,形成一幅横跨十亿公里的巨型星图,星图中的每个星宿都释放出淡金色的光信号,如同宇宙中的灯塔。
两百艘蓝洞战舰同时打开舱门,释放出北宋《营造法式》“材份制”规格的和平信标——信标的大小严格遵循“材”“栔”“分”的比例,大的信标对应“大材”,小的信标对应“小材”,信标表面刻着《营造法式》中的建筑纹样,如“卷草纹”“云纹”“龙纹”等,这些纹样在太空中形成流动的图案,与东风101的能量场交织在一起。
人类文明博物馆珍藏的贾湖骨笛突然自展厅的玻璃柜中升起,骨笛表面的七孔同时亮起,其震颤频率正将太阳风粒子流编织成东汉张衡候风地动仪形态的星际安全网。安全网的主体是地动仪的铜尊造型,周围的八条龙对应着八个主要的星际航道,每条龙的口中都衔着一颗光珠,当有不明飞行器靠近时,光珠会发出警示信号。
骨笛的音频信号还在不断扩散,传到火星移民城时,城内的居民们纷纷走出住所,抬头看向天空。移民城的中央广场上,巨大的全息屏幕正在播放联合国议会厅的实时画面,当人们看到蓝洞战舰释放和平信标时,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欢呼声与骨笛的音频产生共鸣,在火星的稀薄大气层中形成独特的声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东风101的使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东风101的使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