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南郑。
昔日作为刘备称汉中王时王宫的旧址,如今成为了北伐大军的行营中枢。相较于沔阳前线的肃杀,此地的气氛在胜利的余韵中,更添了几分运筹帷幄的沉稳与即将迈向新阶段的激昂。
巨大的沙盘几乎占据了整个议事厅的正中央,汉水、秦岭、陇山、子午谷、斜谷……汉中与关中的山川地势在其上一览无余。沙盘上,代表季汉的赤色小旗已牢牢插稳阳安关、沔阳等地,并向着东面、北面延伸出锐利的箭头。而代表曹魏的黑色小旗,则在陇西区域与赤旗僵持,更东方,则是一大片令人心悸的黑色阴影正在聚集——那是司马昭亲征大军的象征。
刘禅站在沙盘前,玄色常服衬得他身形挺拔,目光沉静地扫过沙盘上的每一处关隘、每一条河流。他的身后,站着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董允、刚刚被赐予“戒渊剑”的傅佥,以及从陇西前线星夜赶回的使者和一批中级将校。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沙盘,更聚焦在皇帝的身上。
“诸君,”刘禅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沔阳一役,赖将士用命,伯约调度有方,子通(傅佥字)浴血坚守,我军大破魏贼中路主力,钟毓溃逃,陈泰授首。此战,打出了我季汉的军威,稳住了汉中的根基!”
厅内众人,尤其是亲身参与那场血战的将领,闻言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激动。
“然,”刘禅话锋一转,手指点向那片正在聚集的黑色阴影,“司马昭不甘失败,已尽起洛阳中军及中原精锐,御驾亲征,号称二十万,其先锋已过潼关,不日便将抵达长安。意图很明显,他要以泰山压顶之势,将我北伐大军,扼杀于汉中门户,甚至……反推回来。”
气氛瞬间凝重了几分。司马昭亲征,带来的不仅是兵力上的优势,更是政治和士气上的巨大压力。
“陛下,”姜维上前一步,指着沙盘上的陇西区域,“邓艾在陇西,凭借营垒步步为营,王平将军压力巨大,虽遣王训率精骑袭扰其粮道,但见效需时。而东线,廖化老将军虽成功拖住州泰,但子午谷险峻,我军亦难以迅速突破形成夹击。目前我军态势,仍是中路突出,两翼受限。若司马昭大军稳守长安,依托潼关之险,同时强令邓艾、州泰加紧进攻,我军恐将陷入三面受敌之险境。”
他的分析冷静而客观,指出了季汉目前面临的战略困境:开局顺利,但后续乏力,若不能尽快打开局面,等司马昭稳住阵脚,战争的主动权可能易手。
董允也补充道:“陛下,连日大战,我军粮秣箭矢消耗巨大,虽有益州源源不断输送,然千里转运,损耗亦是不小。长期对峙,于我不利。”
这些困难,刘禅心中早已了然。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了沙盘上那个被无数黑色小旗簇拥着的、代表着无数汉人心中旧都的城池——长安。
“诸君所言,皆是事实。”刘禅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能够安抚人心的力量,“司马昭来势汹汹,邓艾稳如老狗,州泰困兽犹斗。我军看似陷入了僵局。”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悠远而深邃,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阻隔。
“但诸君可还记得,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为何要北伐?”
他的问题,让厅内众人都是一怔。
刘禅不需要他们回答,他自问自答,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灼热的情感:“不是因为司马昭僭越,不是因为曹魏占据中原!而是因为,那里——”
他的手指,猛地指向沙盘上的长安,力道之大,几乎要将那代表城池的木块按碎!
“——是长安!是四百年前,高祖皇帝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开创我大汉四百年基业的长安!是文景之治,府库充溢,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的长安!是孝武皇帝北击匈奴,封狼居胥,令四方宾服的长安!是光武皇帝中兴汉室,再续炎刘的长安!”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震得梁柱上的灰尘都簌簌而下。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在场每一个汉臣的心上。傅佥握紧了腰间的戒渊剑,眼中仿佛有火焰在燃烧;姜维呼吸急促,胸膛起伏;连一向沉稳的董允,也忍不住攥紧了袖中的拳头。
那些沉睡在史书和血脉中的记忆,被刘禅这番饱含激情的话语瞬间唤醒!
“那里,有未央宫!有长乐宫!有高庙!有供奉着我刘氏历代先帝灵位的宗庙!”刘禅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又无比坚定,“那里,有卫青、霍去病!有张骞、苏武!有无数为我大汉开疆拓土、扬威域外的英魂!”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同燃烧的星辰:“先帝(刘备)颠沛流离一生,毕生之志,便是克复中原,还于旧都!武乡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也是这座长安!如今,朕站在这里,诸君站在这里,我们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难道要因为司马昭的二十万大军,因为邓艾的营垒,因为粮草的损耗,就望而却步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