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雪落得轻柔,给苏城裹上了一层薄绒,却没压垮温室的透明薄膜——膜下的菠菜已冒出嫩绿的芽,叶片上凝着细小的水珠,在补光灯下泛着莹润的光。陈砚推开温室的门,一股湿热的气息扑面而来,战术终端自动跳出监测数据:“温室内温度18℃,湿度65%,菠菜生长周期正常,预计20天后可采收。”
“这温室可真顶用!”张大爷的声音从薄膜另一侧传来,他正蹲在菜畦边,手里拿着小铲子轻轻松士,帽檐上还沾着雪粒,“我凌晨来巡过,芽子没冻着,比露天种的快了整整一周!等菠菜收了,咱们再种小白菜,冬天就不愁没新鲜菜吃。”老人说着,伸手碰了碰菠菜芽,指尖的温度让芽尖轻轻晃了晃,“你看这精气神,跟当年灾前种的菜一模一样!”
温室外面,雪地里已热闹起来。老吴带着几个队员,正将晒透的海带打包成箱,箱子上贴着“苏城特产”的红色标签,准备分发给各基地;阿玲则在修配店门口支起了临时工作台,上面摆着针线、胶水和小工具,几个居民正拿着磨破的棉袄、松动的木凳排队等着修理。“李婶,您这棉袄袖口我给您缝个补丁,用的是舟山送来的新棉布,耐穿!”阿玲手里的针线飞快穿梭,钛合金假肢踩在垫了棉垫的雪地上,稳得没有一丝摇晃。
陈砚刚要上前帮忙,通讯器突然震动,是江城基地发来的视频。屏幕里,队员们正围着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锅里煮着满满的柿子酱,旁边的竹筐里还堆着晒干的柿子饼。“我们做了两百罐柿子酱,明天就给苏城送过去!”通讯器里的声音带着暖意,镜头扫过窗外的雪,“你们那边下雪了吧?多穿点,别冻着!对了,我们的樱桃苗培育好了,开春就能给你们送过去,种在樱花树旁边正好!”
挂了通讯,陈砚注意到雪地里多了几个小小的脚印——阿远和小女孩正蹲在温室旁,用树枝在雪地上画菠菜的样子。“叔叔,这菠菜什么时候能吃呀?”小女孩抬头问,鼻尖冻得通红,手里还攥着一片从果林捡的干树叶,“我想摘了菠菜,让奶奶做菠菜鸡蛋汤。”
“再过二十天就能吃了。”陈砚蹲下身,帮他们拂去头顶的雪,“到时候你们可以来帮忙采收,摘完菠菜,咱们还能在温室里种小番茄,春天就能吃甜甜的番茄了。”阿远眼睛亮了,立刻拉着小女孩的手:“那我们天天来给菠菜浇水,让它长得快一点!”
正午时分,临时食堂飘出了饺子香。今天是冬至,李婶带着居民们包了三种馅的饺子——猪肉白菜馅、海带鸡蛋馅,还有用苹果丁做的甜馅。大家围坐在热气腾腾的桌子旁,手里捧着冒着热气的饺子碗,雪粒子敲打着窗户,屋里却暖得让人不想离开。
“明年春天,咱们在新住房区旁边修个小广场吧!”吃着饺子,小李突然提议,“摆上石桌石凳,夏天能乘凉,冬天能晒太阳,孩子们也有地方玩。”
“好主意!”张大爷立刻附和,“再在广场周围种上樱花树和樱桃树,春天开花的时候,满广场都是香味,多好!”
阿玲也点头:“我还能在广场边摆个便民服务点,平时帮大家修修东西,节日的时候还能组织大家一起做手工,比如编海带结、做樱花书签。”
陈砚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满是暖意。曾经满目疮痍的苏城,如今不仅有了粮食、有了住房、有了新鲜蔬菜,更有了对未来的憧憬。他掏出战术终端,翻到之前的记录——从霜染丰年的采收,到如今暖冬里的期待,苏城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
下午,雪渐渐停了。队员们和居民们一起,在新住房区的空地上规划小广场的位置。老吴用石灰粉画出广场的轮廓,张大爷则在旁边标记出要种的树的位置,阿玲和孩子们则在旁边捡雪地里的小石子,准备用来装饰广场的边缘。“这里要种两棵樱花树,春天开花的时候,坐在石凳上就能看到!”阿玲指着广场的角落,眼里满是期待,“那边再种一棵樱桃树,夏天结果的时候,孩子们能摘着吃。”
傍晚的时候,舟山基地的物资车队到了。车厢里装着新的蔬菜种子、温室用的肥料,还有给孩子们的过冬棉衣。科研人员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们研发的抗寒小麦种子培育成功了,明年春天就能送到苏城试种,冬天也能生长,以后咱们一年能收两季小麦!”
陈砚接过抗寒小麦种子,种子颗粒饱满,在灯光下泛着莹白的光。他想起老周在洛城水厂最后的呐喊,想起阿凯图纸上的樱花,想起陈默笔记本里的期盼,原来所有的坚持,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回应。“太谢谢你们了!”他说着,立刻招呼队员,“把种子好好储存起来,明年春天咱们就试种,让苏城的土地长出更多的粮食!”
夜色渐深,温室的补光灯依旧亮着,透过薄膜,能看到里面嫩绿的菠菜芽在静静生长。陈砚站在温室旁,看着远处新住房区的灯光,看着修配店门口阿玲还在忙碌的身影,看着雪地里孩子们留下的脚印,心里无比笃定:苏城的冬天,虽然寒冷,却藏着无尽的希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