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雷声刚过,苏城的樱花就开了。阿玲修配店门口的两棵樱花树,枝桠上缀满了粉白的花苞,一夜之间全绽了开来,风一吹,花瓣像雪一样落在青石板路上,连空气里都飘着清甜的香。陈砚踩着花瓣走过去时,阿玲正蹲在门口,把阿凯的旧工具一一摆在玻璃柜最外层,阳光透过花瓣落在工具上,镀了层温柔的光。
“队长,你看!”阿玲举起一把磨得发亮的螺丝刀,“昨天帮隔壁王叔修好了收音机,他说这是灾前的老物件,现在终于能再听见广播里的天气预报了。”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樱花树梢,“科研组说的没错,缠了保温棉的树就是不一样,比舟山苗圃的樱花早开了整整一周。”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陈砚抬头望去,只见三辆越野车顺着新修的路驶来,车身上印着“海洲幸存者转运队”的字样。为首的车停下,一个熟悉的身影跳下来——是海洲基地的老郑,他曾和陈砚一起在南极对抗过畸变体,后来留在海洲搜救幸存者。
“老陈!我可算找到你了!”老郑快步走过来,手里拎着一个磨损的笔记本,“海洲最后一批幸存者都转移过来了,一共三十七人,还有这个,是陈默留在实验室的最后一份赤藻研究数据,他说一定要亲手交给你。”
陈砚接过笔记本,封面已经被水浸得发皱,扉页上是陈默熟悉的字迹:“苏城的土壤能发芽,就说明希望没断。”他想起在海洲实验室,陈默为了保护数据,最后留在了被赤藻淹没的楼层,喉咙突然发紧。
“陈默没白等。”老郑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开满樱花的街道,又看向远处泛绿的稻田,“你看这苏城,比我们当年在南极时想象的还要好。对了,我们还带了海洲的海带苗,科研组说能在苏城的池塘里养,秋天就能收获。”
正说着,人群里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是新住房区的居民们,正帮着海洲来的幸存者搬行李。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正拉着一个穿蓝色外套的小男孩,往樱花树这边跑:“你看!这是樱花树,阿玲姐姐说,花瓣落在头上会有好运气!”小男孩怯生生地伸出手,接住一片飘落的花瓣,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
张大爷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把刚抽穗的小麦苗:“老郑同志,来得正好!我们的冬小麦快熟了,等收了小麦,就种你们带来的海带苗,再在稻田边种上油菜,明年春天又是一片花!”他说着,又指了指不远处的果林,“那边的苹果苗和梨苗都活了,今年秋天就能结果,到时候让你们尝尝苏城的果子!”
傍晚的时候,临时食堂格外热闹。李婶做了一大锅红烧肉,还蒸了新揉的馒头;阿玲用修配店的小炉子,煮了樱花茶,清甜的茶香飘满了整个院子;海洲来的幸存者里,有个会做点心的阿姨,还烤了一盘子樱花酥,摆在桌子上像一朵朵小樱花。
陈砚端着樱花茶,坐在樱花树下。老郑正在跟队员们讲海洲搜救的故事,张大爷在教年轻人辨认小麦的长势,阿玲则在帮小女孩编樱花花环。花瓣落在茶碗里,泛起一圈圈涟漪,他掏出战术终端,翻开陈默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等春天来了,就去苏城看樱花。”
他点开新的记录,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敲击:“第三十个净化日,樱花开了,归人来了,陈默的愿望实现了。老周,阿凯,陈默,你们看,苏城不仅活了过来,还成了所有人的家。”
终端屏幕的光映在脸上,风里传来大家的笑声,还有樱花飘落的轻响。陈砚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苏城,会有更多的种子发芽,会有更多的花开满街道。而那些逝去的人,会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看着苏城的每一个春天,每一次丰收,每一个幸福的瞬间。
夜色渐深,樱花树的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陈砚抬头望去,新住房区的窗户里亮着灯,像一片星星落在人间。他握紧手里的终端,心里无比笃定:苏城的未来,会比这满树的樱花,还要灿烂。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