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望着窗外渐亮的晨光,指尖还残留着《早春播种筹备手册》纸张的温度,手机震动起来,是肯尼亚育苗棚发来的实时画面——赵师傅正带着当地工人调试播种机,金属齿轮在晨雾里泛着冷光,“抗寒甜玉米5号”种子倒进料斗时,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春潮提前涌动。屏幕下方弹出一行文字:“土壤温度18℃,湿度65%,符合最佳播种条件。”
他刚将画面转发到全球联络群,办公室门就被轻轻推开,林晚秋抱着一摞文件进来,鼻尖沾着点寒气:“陈城主,越南竹艺分坊凌晨传来消息,5000件‘新年竹编挂饰’已经完成大半,东北来的匠人还和当地师傅一起,新设计了‘春燕衔绿’纹样,欧洲超市看了样品,把追加订单提到了4000件。”她翻开最上面的文件夹,露出一张设计稿——竹丝编就的春燕翅膀上,缀着细小的荧光丝线,在纸上仿佛要振翅飞起,“他们说想把这个纹样也加入‘协作专属纹样’,让挂饰既能当新年装饰,也能做春季伴手礼。”
陈砚接过设计稿,指尖抚过纸上的竹丝纹路:“告诉他们可以,再让设计组把全球基地的标志性元素都整理出来,比如非洲红稻的稻穗、美洲玉米的颗粒,让‘协作地图’纹样更丰富。对了,东北竹艺分坊的‘春播专用竹制农具’进度怎么样?肯尼亚下周播种,得赶在那之前送过去。”
“李建国早上刚发了物流信息,第一批200套农具已经装船,走的是中欧班列支线,预计五天能到肯尼亚。”林晚秋点开手机里的物流跟踪页面,蓝色轨迹线从东北延伸向非洲,“他们还在农具手柄上刻了简易使用指南,用中英文和当地语言标注,农户一看就懂。”
正说着,戴维斯的视频请求突然弹出,屏幕里他举着一台巴掌大的仪器,背景是美洲玉米肽生产线的灌装车间:“陈!我们发现玉米肽提取过程中,有微量膳食纤维可以二次利用,我和米勒博士设计了‘膳食纤维压缩模块’,能把这些废料做成营养棒,刚才试生产了100份,口感和营养都达标!”他把镜头转向旁边的样品台,透明包装里的营养棒泛着浅黄,隐约能看到细碎的玉米颗粒,“米勒博士说,等生产线正式投产后,这个营养棒可以和玉米肽绿茶饮料搭配销售,做成‘健康组合装’,欧洲超市已经表达了兴趣。”
陈砚眼睛一亮,起身走到窗边,晨光恰好落在办公桌上的玉米肽样品罐上:“这个想法好!让食品厂立刻跟进配方优化,再设计一套配套包装,要和饮料包装风格统一,突出‘零浪费’理念。另外,让张工在检测时把营养棒也纳入标准,确保符合欧盟食品规范。”
挂断视频,他拿起外套:“走,去苏城育苗基地看看,昨天埋的‘生长追踪芯片’该传回数据了。”
两人驱车穿过晨雾笼罩的田野,远远就看见育苗基地的温室大棚亮着灯。农技员老郑正盯着电脑屏幕,上面密密麻麻排列着绿色曲线,每一条都对应着一株幼苗的生长数据。“陈城主!您来得正好,芯片传回的数据太精准了!”老郑指着屏幕上一条起伏平缓的曲线,“这株幼苗的根系生长速度比预期快15%,土壤里的氮元素含量有点低,系统已经自动提醒我们补充有机肥,现在正在调整滴灌系统的养分配比。”
陈砚俯身看着屏幕,指尖在曲线峰值处轻点:“能不能在系统里加个‘区域对比’功能?把肯尼亚育苗棚的未来数据和咱们这边的做对比,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那边的土壤偏红壤,保水性和咱们的黑土不一样,提前调整参数,能提高幼苗成活率。”
“没问题!我今天就加这个功能,再把非洲红稻、美洲玉米的生长模型也导入系统,以后不管哪个基地的作物,都能在这里找到参考数据。”老郑说着,打开旁边的育苗箱,里面整齐排列着刚培育出的红稻秧苗,嫩绿的叶片上还挂着水珠,“这批红稻秧苗是按非洲基地的气候条件培育的,抗干旱能力比普通品种强20%,下周就能和竹制农具一起运过去。”
戴维斯这时发来消息,附带一段视频——美洲生产线的检测车间里,张工正用便携式检测设备检测玉米肽样品,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出“合格”字样。米勒博士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新设计的饮料标签,蓝色底色上印着玉米穗和绿茶叶的图案,下方写着“Global Collaboration Series”(全球协作系列)。“他们说检测已经完成90%,剩下的明天就能结束,月底前肯定能投产。”林晚秋念出消息内容,语气里满是期待。
回到办公室时,桌上多了一个快递盒,拆开一看,是越南竹艺分坊寄来的样品——一个“春燕衔绿”纹样的竹编收纳盒,盒盖内侧刻着一行小字:“同心织春,协作共赢”。陈砚把收纳盒放在书架上,正好挨着之前收到的非洲红稻标本、美洲玉米肽样品,像一座微型的“全球协作展览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