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十月末,秋阳渐柔,寒风却已带着初冬的凉意掠过田野。全球协作基地的秋获余温未散,新一年的筹备已悄然启动——非洲红稻基地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扩种地块正在平整,大型拖拉机在沙漠边缘划出整齐的田垄;美洲玉米肽生产线的钢架结构已运抵工地,工人们正忙着搭建厂房框架;越南新基地的竹艺分坊地基刚浇筑完毕,混凝土表面还留着温热的气息;东北竹艺分坊的匠人则忙着赶制“抗寒育苗竹棚”的构件,竹篾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陈砚站在全球协作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攥着《新基地筹备进度表》,指尖在“肯尼亚竹艺分坊设备清单”“巴西玉米种植区土壤检测报告”等条目上反复摩挲,每一项进展都像初冬里的火种,点亮着新征程的希望。
“陈城主!肯尼亚新基地的技术考察组发回消息了!当地的土壤酸碱度适合种植咱们的‘抗寒甜玉米5号’,就是灌溉水源需要建蓄水池,他们已经选好了三处水源地,想让咱们派水利工程师过去指导设计!”林晚秋快步走进办公室,手里的平板电脑上显示着肯尼亚基地的航拍图,画面里的红土丘陵上,几个白色标记点格外显眼,“还有巴西基地,米勒博士说当地农户对玉米肽的提取技术特别感兴趣,已经有20多人报名参加首批技术培训,想让咱们提前把培训教材翻译成葡萄牙语,下周就能开课!”
陈砚接过平板电脑,放大肯尼亚的水源地照片,仔细观察地形:“让水利组的王工带着设计图纸,明天就出发去肯尼亚,蓄水池要按‘雨季储水、旱季灌溉’的标准建,还要预留智能水位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跟全球能源共享平台联网,实时监测水量。巴西的培训教材,你让翻译组加急处理,顺便把美洲基地的玉米肽生产视频剪成教学片段,让农户看得更直观,培训课堂就设在巴西的玉米种植区,边学边实操,效果更好。”
两人正说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戴维斯先生抱着一台银色的“智能土壤检测仪”走了进来,仪器屏幕上还亮着检测数据:“陈!我刚给越南新基地的土壤做了检测,有机质含量达标,但需要添加微生物菌肥改善透气性,我已经联系了苏城的生物肥料厂,首批50吨菌肥明天就能发运!另外,‘智能能源共享平台’刚更新了功能,现在能实时监控各基地的能耗数据,还能自动匹配设备互助需求——比如非洲基地的烘干机坏了,平台会立刻显示哪个基地有闲置设备,最快48小时就能调配过去!”
陈砚接过智能土壤检测仪,按下开机键,屏幕上立刻跳出越南基地的土壤数据曲线:“这个功能太实用了!明年要在所有新基地都装上这个检测仪,让土壤数据实时上传平台,咱们在苏城就能远程指导施肥。对了,非洲红稻基地扩种的20万亩地,土壤检测还没完成,你能不能派团队过去?争取下周出结果,别耽误了明年春天的播种。”戴维斯立刻点头:“没问题!我明天就带检测团队去非洲,顺便把‘智能水肥一体化’的设备调试好,保证扩种地块能按时用上。”
当天下午,陈砚带着林晚秋和戴维斯,来到苏城的生物肥料厂。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微生物菌肥装进印有“全球协作·生态种植”的编织袋,传送带上的肥料袋整齐排列,即将发往各个新基地。肥料厂的张厂长迎上来,手里拿着一份检测报告:“陈城主,这批菌肥的有效活菌数达到了20亿/克,比国家标准还高5亿,施到土壤里能快速激活微生物群落,改善土壤结构,特别适合越南和肯尼亚的新基地。咱们还研发了‘红稻专用菌肥’,能提高红稻的抗逆性,非洲基地扩种用这个,亩产还能再提高50斤!”
陈砚接过检测报告,翻到数据页仔细查看:“红稻专用菌肥先生产100吨,跟普通菌肥一起发往非洲,让他们在扩种地块先做小面积试验,效果好再大面积推广。另外,越南基地的竹艺分坊需要环保黏合剂,你们能不能研发一款用玉米淀粉做原料的黏合剂?既环保又能跟竹材适配,还能带动美洲玉米的销路。”张厂长立刻答应:“我们的研发组正在做玉米淀粉黏合剂的试验,下周就能出样品,到时候先送几吨去越南试生产,没问题再批量生产。”
离开肥料厂,陈砚一行人又赶往东北竹艺分坊。刚到门口,就听到一阵清脆的竹篾敲击声——老周正带着匠人给“抗寒育苗竹棚”的竹梁加装保温层,竹棚的框架已基本成型,顶部预留了太阳能板的安装位置,侧面则开了通风窗,窗沿上刻着细密的防滑纹路。“陈城主,你看这竹棚!咱们用的是经过碳化处理的楠竹,抗寒零下20度都没问题,保温层是用玉米纤维做的,既保暖又环保,安装上太阳能板后,冬天育苗棚里的温度能保持在15度以上,完全能满足‘抗寒甜玉米5号’的育苗需求!”老周举起一根竹梁,上面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