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十月,秋阳洒满大地,五大全球协作新基地迎来首个丰收季。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已褪去金黄,花盘里的籽实饱满沉重,被农户们挨个剪下装袋;非洲红稻基地里,收割机驶过,金黄的稻穗卷入机身,吐出满仓米粒;美洲玉米基地的田埂上,农户们剥开玉米苞叶,露出晶莹的颗粒,笑声在田野里回荡;东北大豆基地的豆荚炸开,黑豆滚落进收割斗,泛着油亮的光泽;欧洲蔬菜基地的竹架上,番茄、黄瓜挂满枝头,透着新鲜的红润与翠绿。陈砚站在远程监控大屏前,看着各地基地的丰收画面,手里的“全球新基地秋收报告”上,每一组数据都闪耀着协作的光芒——非洲红稻亩产突破950斤,美洲玉米甜度提升15%,东北大豆出口量超预期40%,欧洲蔬菜订单完成率达120%。
“陈城主!卡伦带着非洲红稻基地的农户代表来了,还拉了满满一车新磨的红稻米,说要让苏城的人先尝鲜;米勒博士也从美洲赶来,带了新榨的玉米胚芽油,想跟咱们的食品厂合作,开发‘全球协作款’健康零食;李建国大哥更实在,直接拉了一卡车黑大豆,说要跟咱们签五年的供货协议!”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的接待清单写得满满当当,语气里满是丰收的喜悦,“还有玛丽团长,她把欧洲蔬菜基地的竹制采摘篮样品带来了,说是要批量生产,让每个协作基地都用上环保又耐用的采摘工具。”
陈砚跟着林晚秋往广场走,远远就看到一片热闹景象——非洲区的红稻米装在印有“苏非协作·丰收米”的布袋里,整齐堆放在货车旁;美洲区的玉米胚芽油装在透明玻璃瓶中,标签上画着苏城与美洲基地的地图;东北区的黑大豆装在粗布麻袋里,袋口露出的豆粒圆润饱满;欧洲区的竹制采摘篮透着天然的竹纹,篮柄上刻着“秋熟同心”的字样。各地代表围着展品交流,时不时传来惊叹声,空气里满是谷物与蔬果的清香。
“陈城主,你看这红稻米!比去年的颗粒更饱满,煮出来的饭带着自然的甜香,欧洲的餐厅已经订了3000斤,下个月就能发货!”卡伦举着一把红稻米走过来,米粒在阳光下泛着淡红色的光泽。他递过一个密封罐:“这是咱们新基地的头茬米,特意给您留的,让您尝尝第一个丰收季的味道。”陈砚接过罐子,倒出几粒米放在手心,指尖触到细腻的米质,心里满是欣慰:“太好了!让食堂今晚就用这红稻米做饭,再做一道红稻米酒炖鸡,咱们全合作社一起庆祝新基地的丰收!”
阿米娜这时抱着布包走来,里面装着红稻壳做的丰收挂件,挂件上绣着小小的向日葵和稻穗:“陈叔叔,这是我跟基地的姑娘们一起做的,给念念和小宇的,挂在房间里,能想起咱们一起种红稻的日子。”陈砚接过挂件,轻轻抚摸着稻壳的纹理,笑着说:“谢谢你阿米娜,念念和小宇要是看到,肯定会把挂件挂在书桌前,他们画了新基地的丰收图,一会儿拿给你看。”
米勒博士这时拿着一瓶玉米胚芽油走过来,油色清亮透明,瓶身上印着“苏美协作·健康油”的字样:“陈城主,这是用美洲基地的甜玉米榨的胚芽油,富含维生素E,烟点高,适合煎炒煮炸。我们想跟苏城的食品厂合作,用这油做玉米脆片和饼干,推向全球市场。”他打开瓶盖,倒出一点油在手心,凑近闻了闻:“你看,一点杂味都没有,口感特别清爽。”陈砚点点头:“这主意好!咱们先试生产1000箱玉米脆片,要是市场反馈好,就建一条专属生产线,让美洲的玉米能卖出更高的价值。”
玛丽团长捧着一个竹制采摘篮走来,篮子的边缘经过打磨,手感光滑,内侧还刻着作物采摘时间的提示:“陈城主,这采摘篮用楠竹做的,轻便又结实,能装20斤蔬菜,还不会压坏果实。我们想在每个协作基地建竹艺工坊,批量生产这种篮子,既环保又能给农户增加收入。”陈砚接过篮子,试着提了提,重量很轻:“太实用了!咱们先在欧洲和非洲基地各建一个竹艺工坊,派老周的徒弟过去指导,保证农户们都能学会制作方法。”
当天下午,“全球新基地丰收论坛”在文明博物馆报告厅召开。报告厅里坐满了各地代表、农户和专家,前方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新基地从春耕到秋收的画面——非洲农户在苏城技术员指导下育苗,美洲专家与苏城团队一起调试智能滴灌,欧洲匠人在基地搭建竹制农具棚,东北农户用智能设备给大豆施肥,每一段画面都透着“同心协作”的温度。
“从今年春天新基地破土动工,到现在迎来首个丰收季,我们用五个月的时间,证明了全球协作的力量。”陈砚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语气满是感慨,“非洲的红稻从试验田走向全球餐桌,美洲的玉米有了深加工新路径,东北的大豆打开了国际市场,欧洲的蔬菜用上了环保农具——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每一位伙伴用心浇灌的成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