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十二月,寒风裹着零星雪花掠过,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秆已被整齐垛成“丰收”字样,覆着薄雪像一幅素净的画;而合作社的仓储中心与育苗棚里,却满是冬日里的生机与忙碌——新收的“抗寒3号”稻谷堆成小山,散发着干燥的米香;“全球协作农业基地”的规划图铺满会议桌,标注着明年要新建的5个基地坐标;冬季育苗棚里,“高产甜玉米”的新种子刚播下,“御寒4号”电池与太阳能育苗灯协同工作,温控屏稳稳停在18℃,透着蓄势待发的力量。陈砚站在育苗棚中央,手里拿着“全球冬储与明年规划手册”,指尖划过“种子低温保存”“农具升级研发”“技术员培训计划”等条目,每一项都像冬日里的火种,为来年的协作积蓄能量。
“陈城主!戴维斯先生带着‘智能温控电池’的量产样品来了,还说要跟咱们一起调试育苗棚的智能控制系统,让明年春天的育苗能实现‘全自动管理’!”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攥着一份技术参数表,围巾上沾着雪沫,“他还带了美洲区的冬季作物种植手册,说想跟咱们合作培育‘抗寒甜玉米2号’,让玉米能在更冷的地区越冬。”
陈砚跟着林晚秋往门口走,远远就看到戴维斯站在货车旁,怀里抱着一个银色的电池样品,旁边的箱子上印着“智能温控·全球协作”的字样。“陈!你看这电池!”戴维斯快步迎上来,按下电池侧面的按钮,屏幕上立刻显示出“18℃育苗模式”“5℃保存模式”等选项,“它能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自动调温,还能连接手机APP,就算不在棚里,也能实时监控温度和电量!”陈砚接过电池,指尖触到冰凉的外壳,心里却满是暖意:“太实用了!咱们现在就去育苗棚调试,要是效果好,明年新建的5个基地,每个都配20块!”
两人走进育苗棚,戴维斯熟练地将智能电池接入温控系统,手机APP上立刻跳出棚内的实时数据——温度18.2℃、湿度65%、光照强度3000lux。“你看,现在设定‘甜玉米育苗模式’,它会自动把夜间温度调低2℃,既节能又符合种子发芽需求。”戴维斯滑动手机屏幕,棚顶的育苗灯随之微调亮度,“明年再搭配传感器,还能自动检测土壤湿度,缺水时直接启动滴灌,真正实现‘无人值守育苗’。”陈砚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点头道:“这要是推广开,能帮农户省太多事!咱们再留10块样品,跟非洲区、东北区的基地测试,让智能技术尽早落地。”
正说着,林晚秋拿着一份快递单匆匆赶来:“陈城主,非洲区的卡伦寄来了新年包裹,里面有阿米娜给念念和小宇织的围巾,还有非洲区新磨的红稻粉,说是让咱们冬天做红稻馒头;李建国大哥也发了消息,说东北区的黑大豆加工厂已经完工,想让咱们下个月派技术员过去指导生产,争取春节前能出第一批豆制品。”
陈砚拆开包裹,一条深蓝色的围巾映入眼帘,边缘绣着小小的向日葵图案,红稻粉袋上印着“非洲区·协作红稻”的字样。“这围巾真暖和,让念念和小宇明天就戴上。”他把红稻粉递给林晚秋,“你让食堂明天做红稻馒头,再煮一锅红稻粥,让大家尝尝非洲区的冬日味道。东北区技术员的事,安排老王过去,他有豆制品加工的经验,肯定能帮上忙。”
当天下午,“全球协作冬季工作会议”在合作社的会议室召开。各地代表通过视频连线聚在一起,屏幕里,非洲区的卡伦坐在红稻仓库里,身后的工人正给稻谷做低温防潮处理;欧洲区的玛丽团长站在竹木工坊,匠人们正打磨明年要推广的“智能竹制滴灌器”零件;东北区的李建国则对着镜头展示新完工的豆制品厂,机器已调试完毕,就等技术员进场。
“今年冬天,咱们要做好三件事,为明年的协作打基础。”陈砚看着屏幕里的伙伴,语气坚定,“第一,完成10万斤优质种子的低温保存,确保明年春耕有好种;第二,升级竹制农具,在滴灌器、除草机上加装智能模块,提高效率;第三,培训200名跨区技术员,让每个基地都有‘技术带头人’。”
“我们非洲区愿意承担红稻种子的保存任务!”卡伦立刻表态,指着身后的恒温仓库,“咱们的仓库能容纳5万斤种子,已经做好防潮防虫处理,随时能接收苏城和美洲区的种子。”玛丽团长也跟着说:“欧洲区的竹木工坊已经备好材料,下个月就能开始农具升级,保证明年春天能按时交货。”李建国则笑着说:“东北区能提供技术员培训场地,咱们的豆制品厂和麦田,正好能当实操课堂!”
会议结束后,陈砚带着戴维斯来到竹艺工坊。老周正和匠人一起打磨“智能竹制滴灌器”的竹管,管身上预留了传感器接口,旁边的图纸上标注着“自动控流”“水量统计”等功能。“戴维斯先生,你看这竹管的厚度和韧性,能不能适配你的智能传感器?”老周举起竹管问道。戴维斯接过竹管,用仪器测量后点头:“完全可以!我回去就设计适配的传感器支架,保证既能固定,又不损伤竹管。”陈砚看着两人讨论的场景,心里满是期待:“等智能滴灌器做出来,明年春天就能在新建的基地推广,让‘传统竹艺+现代智能’的农具,帮农户省更多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