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二月,春风渐暖,广场上的积雪开始消融,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秆垛旁,工作人员正忙着清理冻土,准备翻耕播种。而合作社的育苗棚里早已一片生机——“抗寒2号”稻种的秧苗已长至半尺高,翠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新培育的“高产大豆”种子刚完成催芽,冒出细细的白根;竹制环保育苗盘整齐排列,等待着播下全球各地寄来的特色种子。陈砚站在育苗棚中央,手里捧着“全球种子库”的登记册,指尖划过“非洲红稻、美洲甜玉米、东北黑大豆、欧洲葡萄”等条目,每一个名字都像一颗跳动的希望,即将在苏城的土地上生根。
“陈城主!汤姆的车队到了,拉着美洲区的甜玉米种子和玉米糖浆,还带了他们农业大学的育种专家,想跟咱们一起研究套种技术!”林晚秋快步跑来,围巾被风吹得飘起,手里攥着一张种子清单,“他说这次带了50斤甜玉米种子,特意留了10斤做试验,想看看在苏城的土壤里能不能高产。”
陈砚跟着林晚秋往合作社门口走,远远就看到两辆印着“美洲区农业协作组”的货车停在路边。汤姆正站在车旁,跟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说着什么,看到陈砚,立刻笑着迎上来:“陈!这位是咱们美洲区的育种专家米勒博士,他研究玉米套种技术快十年了,这次来就是想跟你们一起优化套种方案,让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再提高一成!”米勒博士伸出手,笑着说:“陈城主,久仰大名!苏城的抗倒伏小麦和广寒稻种在全球都很有名,这次能来交流,我非常荣幸。”
陈砚握着米勒博士的手,热情地说:“欢迎你们!咱们的试验田已经准备好了,甜玉米种子今天就能播种,正好让米勒博士看看苏城的育苗技术。”他转头对工作人员说:“把甜玉米种子送到育苗棚,选最好的竹制育苗盘,用‘御寒3号’电池供电的恒温设备,保证发芽率。”
汤姆这时从车上搬下一箱玉米糖浆,笑着说:“这是给你们的礼物!用去年的甜玉米酿的,比上次的更醇厚,正好你们的面包坊可以做春季限定的玉米面包,跟‘全球育苗节’呼应。”陈砚接过糖浆,打开尝了尝,清甜的玉米味带着阳光的气息:“味道太棒了!让面包坊今天就试做,明天育苗节上让大家都尝尝美洲区的春天味。”
当天下午,“全球育苗节”在合作社的育苗棚正式启动。来自全球各区的代表和专家围在育苗台前,手里拿着各自带来的种子,兴奋地讨论着播种细节。米勒博士正蹲在“甜玉米育苗区”,仔细观察着催芽后的种子:“苏城的育苗技术确实先进,恒温控制精准,竹制育苗盘透气性好,比我们用的塑料盘更利于根系生长。”他转头对陈砚说:“如果能在美洲区推广这种育苗盘和恒温设备,甜玉米的育苗周期能缩短5天,成活率提高10%。”
陈砚笑着点头:“没问题!咱们的竹制育苗盘已经实现批量生产,恒温设备用的是戴维斯先生的‘御寒3号’电池,下个月就能给美洲区送500套,再派2名技术员过去指导,保证大家都会用。”
另一边,非洲区的卡伦正和育苗技术员一起,将“红稻”种子播进育苗盘。“陈城主,这种红稻特别耐旱,就算在非洲的干旱地区,亩产也能达到600斤。”卡伦一边播种一边说,“要是能在苏城培育出更抗寒的品种,就能推广到东北区和西北区,让更多干旱寒冷的地方种上水稻。”陈砚蹲下身,帮卡伦抚平育苗土:“咱们已经安排了育种专家跟踪红稻的生长,等长出秧苗,就进行低温驯化试验,争取明年就能培育出‘抗寒红稻’。”
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则带着木作师傅,在育苗棚的角落搭建“种子故事墙”——用桃木雕刻出各地种子的形状,旁边贴上种子背后的协作故事。“你看,这是苏城的小麦种子,背后写着你们帮东北区改良小麦品种的故事;这是非洲的红稻种子,写着你们派技术员去非洲教育苗的事。”玛丽团长指着木牌说,“希望大家看到这些故事,能记住全球协作的珍贵。”陈砚看着精致的木牌,心里满是温暖:“这面墙不仅是故事墙,更是咱们的‘协作纪念墙’,以后每收到一种新种子,就加上一块木牌,让这面墙越来越满。”
傍晚,陈砚带着汤姆和米勒博士来到试验田。田里的土壤已经翻耕完毕,分成了多个试验区——甜玉米套种大豆区、红稻试验田、黑大豆种植区,每个区域都插着醒目的标牌。“米勒博士,您看这块地,土壤肥力中等,跟美洲区的玉米地相似,正好用来测试甜玉米和大豆的套种密度。”陈砚指着一块试验区说,“咱们计划种三种密度,看看哪种能实现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双赢。”
米勒博士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壤放在手里揉搓:“土壤的透气性很好,适合大豆根系生长。我建议在玉米苗长到30厘米时再种大豆,这样不会争夺光照,还能利用大豆固氮提高土壤肥力。”他从包里拿出一份套种方案,递给陈砚:“这是我们在美洲区的试验数据,你可以参考一下,咱们结合苏城的气候,再调整细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