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城主,您来了!”负责木工坊的老郑放下手里的刨子,迎了上来,“您上次让我们做的木展柜,已经快完工了,您要不要看看?”
陈砚摇摇头,把设计图递给他:“老郑,你先看看这个。这是林叔叔生前画的折叠木床设计图,林爷爷希望咱们能把它做出来,放到文明博物馆的展区里。”
老郑接过设计图,仔细翻看着,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这设计很巧妙啊,”他指着图纸上的榫卯结构,“你看,这里用的是燕尾榫,不用一根钉子,就能把床架固定住,折叠起来还不占地方,特别适合末世时的移动生活。不过,图纸上有些细节不太清楚,比如床板的承重结构,还有折叠时的限位装置。”
陈砚也凑过去看,确实,图纸上有些地方的线条比较模糊,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墨水晕开了。“林爷爷说,这是林叔叔二十岁时画的,当时条件有限,没能做出来。”他想了想,“你能不能根据现有的技术,把这些细节完善一下?比如床板用多层实木板,增加承重,限位装置用黄铜配件,既耐用又好看。”
老郑点点头,拿起铅笔在图纸上勾画起来:“我试试。明天我找几个经验丰富的木工一起研究,争取一周内做出样品。对了,林爷爷昨天还来这里,教我们做传统的木梳,说要放到‘东方木作’专区里,让外国人也看看咱们的手艺。”
陈砚听了,心里暖暖的。林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却一直想着传承老手艺,这份心意让人敬佩。“等折叠木床做好了,咱们第一时间让林爷爷看看,给他一个惊喜。”
从木工坊出来,陈砚接到了林晚秋的电话,说非洲区的阿米娜发来消息,苏城派去的技术员已经到了,正在帮他们搭建育苗棚,还说当地的居民特别热情,杀了羊招待技术员,让陈砚放心。
“对了,陈城主,”林晚秋的声音里带着笑意,“阿米娜还说,她看到咱们带去的新菜种,特别喜欢,想让咱们多寄些过去,她打算在部落里开辟一片菜园,教大家种中国的蔬菜。还有,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发来邮件,说‘东方木作’专区的布置已经差不多了,邀请咱们下个月去巴黎参加文化展的开幕式。”
陈砚听着这些好消息,脚步也轻快起来。走到广场时,他看到几个孩子在放风筝,风筝上画着苏城的太阳能发电站和农田,在蓝天上飞得很高。不远处,几个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手里拿着刚买的新鲜蔬菜,脸上满是笑容。
傍晚时分,陈砚回到家,发现林慧正和念念、小宇在院子里种向日葵。念念手里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把种子埋进土里,小宇则在旁边浇水,林慧站在一旁指导他们,夕阳洒在他们身上,画面温馨而美好。
“爸爸,你回来了!”念念看到陈砚,欢快地跑过来,拉着他的手,“我们在种向日葵,阿米娜说,向日葵代表希望,等它们开花了,我们就拍照片寄给非洲的小朋友。”
陈砚蹲下来,摸了摸念念的头:“好啊,等向日葵开花了,咱们一起寄照片。对了,爸爸今天跟美洲区的叔叔合作,要给西北区的发电站装储能系统,以后那里就算阴天,也能有电了。”
小宇睁大眼睛,好奇地问:“爸爸,什么是储能系统啊?是不是像电池一样,能存电?”
陈砚笑着点头:“差不多。就像你平时把零花钱存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再用,储能系统就是把白天发的电存起来,晚上或者阴天的时候用。”
小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跑去浇水了。林慧走过来,递给陈砚一杯温水:“今天忙了一天,累了吧?晚饭我炖了鸡汤,还炒了你爱吃的青菜。”
陈砚接过水杯,喝了一口,心里满是暖意。他看着院子里的向日葵苗,看着不远处的居民楼里亮起的灯光,忽然觉得,自己曾经在铁皮棚里憧憬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有温暖的家,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晚饭时,林爷爷说起白天去木工坊的事,脸上满是欣慰:“现在的年轻人都愿意学老手艺,真好。我今天教他们做木梳,有个小伙子学得特别快,还说要把木梳卖到全球去,让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的木工手艺。”
陈砚想起折叠木床的事,故意卖关子:“爷爷,过几天我给您看个好东西,保证您喜欢。”
林爷爷好奇地问:“什么好东西啊?还跟我保密。”
陈砚笑了笑:“到时候您就知道了。对了,下个月欧洲区的文化展,咱们一起去巴黎,看看‘东方木作’专区,再看看那边的情况。”
林爷爷眼睛一亮:“好啊!我还没去过巴黎呢,正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跟那边的匠人交流交流。”
晚饭后,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看着全球联络群里的消息。非洲区的代表发来了技术员搭建育苗棚的照片,阿米娜站在育苗棚前,手里拿着苏城的菜种,笑容灿烂;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发来了“东方木作”专区的布置图,里面有林爷爷的木工手记、传统木梳,还有几张木家具的照片;西北区的代表则发来消息,说已经准备好了安装储能系统的场地,就等苏城和美洲区的技术人员过来。
他点开文档,继续写苏城下一步的计划:加快“广寒1号”的育苗和推广,推进储能系统的生产和安装,筹备巴黎文化展的参展事宜,组织全球农业技术交流会……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计划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照亮了文档上的文字。陈砚看着屏幕,想起了三百二十七天前的那个夜晚,自己在铁皮棚里守着接收器,听着外面的风声,心里满是迷茫。而现在,他不再迷茫,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无数人跟他一样,在为了人类文明的复苏而努力。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通讯塔。信号指示灯规律地闪烁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将苏城的消息传向全球。春风拂过窗棂,带来了院子里向日葵苗的清香,也带来了远方的希望。
陈砚深吸一口气,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互相扶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正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带着这份对未来的坚定,朝着更光明、更温暖的远方,大步前行。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