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时,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炖得软烂的腊味、炒得鲜香的青菜、热乎乎的小米粥,还有林奶奶特意给念念做的广式点心。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念念给林爷爷夹了一块腊味,兴奋地说:“爷爷,阿米娜说等春天来了,要带部落里的小朋友来苏城,到时候我要带他们去看农田里的小麦,去文明博物馆看壁炉,还要教他们折纸船。”
林爷爷笑着摸了摸念念的头:“好啊,到时候爷爷给他们做木玩具,让他们知道咱们中国的木工手艺有多厉害。”小宇也凑过来说:“爷爷,我还要跟阿米娜一起画画,把苏城的春天和非洲的草原画在一起,寄给全球的小朋友。”
晚饭后,陈砚陪着林爷爷来到文明博物馆。展区里的灯光柔和,中世纪壁炉里正燃着松木,温暖的光映在周围的展品上。林爷爷走到木工手记的展台前,看着里面的工具和设计图,眼眶微微湿润:“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这些老东西重见天日,还能被这么多人喜欢。”他指着一张设计图,对陈砚说:“这是你林叔叔二十岁时画的,当时他想设计一种能折叠的木床,方便大家携带,可惜那时候条件有限,没能做出来。现在条件好了,你能不能帮他完成这个心愿?”
陈砚重重点头:“您放心,我一定让技术部的人研究一下,把这张设计图变成实物,放到展区里,让大家看看老一辈的想法有多棒。”林爷爷欣慰地笑了,拍了拍陈砚的肩膀:“好,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走出博物馆时,夜色已经渐浓。广场上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金子。远处的通讯塔顶端,信号指示灯规律地闪烁着,将苏城的消息传向全球。陈砚陪着林爷爷走在广场上,偶尔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居民在散步,有人在跳广场舞,有人在唱末世前的老歌,还有人在给孩子讲苏城的故事。
“你看,”林爷爷指着广场上的人群,“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有吃有穿,有说有笑,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惦记。”陈砚点头:“是啊,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现在苏城好了,但还有很多地区需要帮助,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全球更多的人过上这样的生活。”
林爷爷停下脚步,看着远处的太阳能发电站,轻声说:“我年轻的时候,总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做不了什么大事。现在才明白,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美的梦想也能实现。就像这太阳能发电站,一个光伏板发不了多少电,但成千上万的光伏板连在一起,就能照亮整个苏城,甚至整个世界。”
陈砚看着林爷爷,心里充满了敬佩。这位老人经历了风雨,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期待。他知道,林爷爷说的不仅是太阳能发电站,更是人类文明复苏的道理——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力量,只要每个地区都互相协作,就能汇聚成照亮未来的光。
回到家时,已是深夜。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看着全球联络群里的消息。非洲区的代表发来了粮种生长的照片,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里舒展;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发来了巴黎文化展的筹备情况,说“东方木作”专区已经开始布置;美洲区的戴维斯则发来消息,说南极风力发电站的发电量又创新高,已经能给周边三个科考站供电。
他点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写苏城下一步的计划:推广耐寒稻种、完善能源协作网络、举办全球文化交流节……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屏幕上渐渐出现一行行文字,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对文明的坚守。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陈砚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忽然想起了三百二十七天前,自己在铁皮棚里守着接收器的日子。那时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人类能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如此从容地规划未来。但现在,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因为有无数人,像他一样,从未放弃过希望,从未停止过努力。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远处闪烁的信号指示灯。那灯光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照亮了苏城的夜空,也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行的路。陈砚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挑战要面对,但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互相扶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春风拂过窗棂,带来了农田里麦苗的清香,也带来了远方的好消息。陈砚深吸一口气,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正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带着这份对未来的期待,朝着更光明、更温暖的新征程,坚定地前行。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