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通讯,陈砚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太阳能发电站。光伏板在夕阳下泛着淡金色的光,积雪早已融化,露出下面整齐排列的电池板。他想起美洲区的工程师说过,这些光伏板采用了最新的纳米涂层技术,不仅能防冻,还能在阴天吸收散射光发电——正是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技术协作,让清洁能源的普及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晚饭时,林慧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沙棘果茶,酸甜的气息瞬间弥漫开来。“这是用西北区送来的沙棘果泡的,”林慧笑着说,“妈妈刚才发视频,说爷爷奶奶已经收拾好了行李,下周就能到苏城,还说要带广州的腊味和年糕,给咱们做一顿地道的广式年夜饭。”念念坐在旁边,手里拿着给阿米娜的邮件草稿,兴奋地念着:“阿米娜,苏城的雪已经化了,广场上的雪人虽然变小了,但我们种的多肉已经长出了新叶子,等春天来了,我把多肉寄给你,咱们一起看着它长大好不好?”
晚饭后,陈砚带着家人来到合作社的农田。冬天的农田里盖着一层厚厚的保温膜,掀开膜,能看见绿油油的麦苗正悄悄生长。合作社的老周蹲在田里,手里拿着温度计,仔细地测量土壤温度:“今年的冬小麦长得比去年还好,明年春天收了小麦,咱们就能磨新面,给孩子们做馒头、包饺子了。”他指着不远处的温室大棚,“里面种的青菜和番茄也快熟了,等全球能源会议召开时,就能让各地的代表团尝尝咱们苏城自己种的蔬菜。”
月光洒在农田里,保温膜上泛着柔和的光。陈砚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想起末世时那个堆满发霉压缩饼干的铁皮棚,想起断网那天妻子发来的最后一条消息,想起三百二十七天里每一个在黑暗中挣扎的夜晚。那些艰难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却又已经离得那么远——现在的苏城,有温暖的住房,有充足的食物,有跨越山海的通讯,有来自全球的互助,还有无数人对未来的期待。
“爸爸,你看!”念念突然指着温室大棚的角落,那里有一株小小的向日葵,正顶着嫩绿的芽,从土壤里探出头来,“它居然在冬天发芽了!”陈砚走过去,看着那株小小的新芽,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就像这株在寒冬里破土的向日葵,人类文明经历了末世的黑暗,依然能在废墟上重新生长,用互助和希望,开出最灿烂的花。
回到家时,已是深夜。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看着全球据点的联络群。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发来了壁炉点燃的照片,炉膛里的火焰跳跃着,温暖的光映在周围人的笑脸上;美洲区的工程师分享了南极风力发电站的夜景,巨大的风车在月光下缓缓转动,像守护着光明的巨人;非洲区的阿米娜发来了一段小视频,视频里,孩子们围着刚发芽的粮种,兴奋地唱着当地的歌谣,歌声里满是对春天的期待。
他点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写全球能源协作会议的发言稿。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屏幕上渐渐出现一行行文字:“三百二十七天前,我们在黑暗中挣扎,靠着一点微弱的电波寻找希望;今天,我们站在苏城的阳光下,看着清洁能源照亮极寒的南极,看着耐寒粮种在非洲的土地上发芽,看着跨越山海的互助成为常态……”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陈砚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忽然想起林晚秋爷爷留下的那本木工手记,想起西北区居民纳的布鞋,想起孩子们信里夹着的梧桐叶。这些看似微小的物件和故事,串联起了人类文明复苏的轨迹,也让他更加坚信:只要彼此惦记、互相扶持,再漫长的寒冬都会过去,再遥远的梦想都能实现。
他关掉文档,走到窗边,看着远处通讯塔顶端闪烁的信号指示灯。那灯光规律地亮着,将苏城的暖意,将人类文明的希望,传向全球的每个角落。夜色渐深,苏城在月光下安静而温暖,而属于人类的下一段旅程,正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朝着充满阳光的春天,坚定地前行。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