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据点的晨雾还没散尽,陈砚就被窗外稻田里的动静吵醒。他推开板房门,看见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人正操控着小型收割机,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机器,脱粒后的秸秆整齐地铺在田埂上。不远处,念念蹲在向日葵地里,正小心翼翼地给刚冒芽的小苗浇水,林慧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农业书,时不时指着书页上的图画讲解。
“醒了?”赵峰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折叠的地图,“昆仑基站刚发来‘重建城市’的候选区域,苏城在名单里,排名第三。我们得尽快准备材料,下周要召开全球据点视频会议,每个候选区域都要介绍自身优势。”
陈砚接过地图,指尖落在苏城的位置——那里标注着“信号枢纽”“已开垦农田”“医疗点”三个红色标记,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幸存者基数32人,日均物资自给率60%”。他想起苏城据点的钢板门、玉米地里的稻草人、仓库里的医疗设备,还有林晚秋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我来准备材料。”陈砚握紧地图,“苏城的优势不仅是这些,还有一群愿意为重建拼尽全力的人。”
接下来的三天,陈砚几乎没合过眼。他整理了苏城据点的发展记录,从断网后第一个信号的接收,到第一批支援物资的接收,再到行尸迁徙时的防御措施,每一个细节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他还让林晚秋用简易相机拍下苏城的景象——玉米地里绿油油的叶片、仓库里整齐的医疗设备、据点里亮着的电灯,还有小宇抱着“沙粒”奔跑的画面,一张张照片,都成了苏城最有力的“名片”。
视频会议当天,全球一百多个幸存者据点的代表都出现在屏幕上。陈砚坐在白云据点的会议室里,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窗口,心里既紧张又激动。当轮到苏城介绍时,他深吸一口气,点开了准备好的PPT——屏幕上首先出现的,是苏城据点刚建立时的样子:昏暗的地下停车场,只有几盏油灯照明,人们穿着破旧的衣服,眼神里却满是坚定。
“断网后的第三百二十七天,我们在苏城的地下停车场建立了据点。”陈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球,“那时,我们只有半袋发霉的压缩饼干,一台破旧的卫星接收器,却收到了昆仑基站的第一缕电波。从那以后,我们开始了重建的路——我们加固防御,开垦农田,救助幸存者,连接其他据点。现在,苏城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为周边据点提供医疗和物资支援。”
他点击鼠标,屏幕上的画面变成了如今的苏城:电灯照亮了地下停车场,玉米地里的幼苗茁壮成长,医疗设备整齐地摆放在仓库里,人们脸上带着笑容,正在一起煮鸡蛋汤。“这就是现在的苏城,它或许还很简陋,却充满了希望。我们有信号枢纽,能连接全球;我们有开垦的农田,能提供粮食;我们有团结的人们,愿意为重建城市拼尽全力。”
视频会议结束后,昆仑基站公布了投票结果——苏城以微弱的优势,当选为“重建城市”的试点区域。当这个消息传来时,白云据点里一片欢呼,念念抱着陈砚的脖子,高兴地喊:“爸爸,我们可以回苏城建新家啦!”
陈砚笑着点头,心里却知道,这只是重建的第一步。他立刻联系林晚秋,告诉她这个好消息:“苏城当选试点区域了!昆仑基站会派工程队过来,帮我们修建新的住房、学校和医院。你们先做好准备,我们很快就回去。”
挂了通讯,陈砚开始收拾行李。林慧帮他把念念的衣服叠好,放进背包里:“要不要把广州的水稻种子带回去?苏城的土壤应该也能种。”陈砚点头:“好,带一些回去,让苏梅试试。说不定以后苏城也能种水稻,我们就能吃到米饭了。”
出发前一天,赵峰给陈砚送来了一批物资:有发电机、钢筋、水泥,还有几本建筑设计的书。“这些都是重建需要的,你们先用着。”赵峰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白云据点也会派工程队过去帮忙,争取早日把苏城建成真正的家园。”
第二天一早,陈砚带着林慧和念念,还有满满的物资,踏上了返回苏城的路。越野车行驶在废土上,念念趴在车窗边,好奇地看着外面的景象——废弃的汽车、倾颓的楼房、干涸的河流,这些在她眼里都充满了新鲜感。“爸爸,苏城有向日葵吗?”她突然问。陈砚笑着说:“现在没有,但我们可以种。等重建好了,我们在苏城种一大片向日葵,比广州的还大。”
经过婺源据点时,陈砚特意停了下来。之前被救的孕妇抱着刚出生的女儿,站在据点门口等着他们。“听说苏城要重建了,我们也想过去帮忙。”孕妇的丈夫说,“我以前是建筑工人,能帮着盖房子。”陈砚高兴地答应了:“好啊,苏城正好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等我们把房子盖好,你们就搬过去住。”
继续往前走,他们又遇到了几个幸存者——有会修机器的工程师,有会教书的老师,有会治病的医生。他们都听说了苏城要重建的消息,纷纷表示愿意跟着陈砚去苏城,为重建家园出一份力。当越野车终于驶进苏城时,车上已经坐满了人,后备箱里也装满了各种工具和物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