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昌被押入死牢的那一日,秦州城的天似乎都亮了几分。这场由贪腐引发的官场风暴,远比百姓想象的更彻底——高世昌的党羽中,3名主犯因参与私吞赈灾粮、草菅人命同判死缓,12名核心成员被打入天牢等候朝廷终审,另有27名牵连官员被革职查办,甚至波及周边清水、成纪、略阳3个县的佐吏,从州府到县衙,自上而下经历了一场彻骨的“清洗”,往日里明目张胆的贪腐之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刺史崔浩没给官场留丝毫喘息的时间,雷厉风行地推进三项要事:其一,开仓放粮赈济流民。他亲自坐镇州府粮仓,从府库调出粟米5000石、糙米3000石,在秦州城内外分设12个赈济点,每日辰时到申时不间断施粥,还安排医官在赈济点值守,防止疫病传播。首日便接济流民2000余人,仅三日就让城内外露宿街头的流民减少七成;其二,补发城防营粮饷。他核查出高世昌克扣了近半年的军饷,合计白银1800两,当即从州府备用银中调拨款项,逐人逐户送到将士家中,连退隐老兵的抚恤金都一并补齐,城防营的士气瞬间提振;其三,整顿吏治清查积弊。他下令各县衙重新核对账目,仅半个月就查出“虚列开支”“瞒报土地”等问题11起,秦州百姓看在眼里,街头巷尾都是对崔浩的称赞,连孩童都传唱着“崔使君,清又明”的童谣。
而在这场扳倒贪官的风暴里,王临的名字如同春日的新芽,迅速在秦州城扎下了根。百姓们口口相传的,不只是一个书吏的功绩,更是一段段让人热血沸腾的细节:在仓曹任职时,他凭着一手精准的算学功底,核对粮册时发现近半年粮仓账面与实际库存相差800余石——其中500石被高世昌以“军需损耗”名义私吞,300石因储存不当霉变,而这些霉粮竟被高世昌下令混入赈济粮中;为了揭露真相,他不顾高世昌的威胁,深夜潜入粮仓取证,差点被守卫的打手发现;后来粮仓失火,他顶着浓烟冲进账房,从火里抢出最关键的三本粮册,手上还留着当时被烧伤的疤痕;最后在公堂之上,他又与赵校尉联手,用粮册、人证、物证层层递进,把高世昌的罪行钉得死死的,连高世昌自己都无话可说。
“算盘神手王书吏!”“流民的救命恩人!”“扳倒高扒皮的小英雄!”各种赞誉像雪片一样落在王临身上。他走在街上,总能遇到百姓投来的感激目光:卖菜的张老栓会硬塞给他一筐刚摘的黄瓜,说“俺家小子去年闹饥荒,就是喝了您查出的好粥才活下来”;城西的李婆婆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去慈安寺为他祈福,说“这样的好官得长命百岁”;甚至有商户主动要给他的住处送炭送米,都被他婉言谢绝。在秦州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王临终于凭着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初步的声望和安稳的立足之地。
崔浩对王临的赏识,更是毫不掩饰。他特意把王临召到刺史府的书房,屏退左右后,抚着胡须笑道:“王书吏,此次扳倒高世昌,你居功至伟!若不是你查出粮仓亏空的真相,若不是你拼死保住账册,这案子根本查不下去。”说着,他从案上拿起一份奏折,“本官已上书朝廷,为你请功!你心思缜密,精通算学,更难得的是有一颗为民请命的心——这比什么都重要!本官有意提拔你为州府户曹从事,你可愿意?”
户曹从事?王临心里猛地一跳。他很清楚这个职位的分量——掌管秦州下辖6县1镇的户籍登记、赋税征收,还要核查每年的土地开垦数和商户税银,是州府里实打实的“实权岗”。此前担任此职的,都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十年以上的老吏,而他不过是个刚到秦州没多久的书吏,这样的提拔堪称“破格”,权力和地位远非之前的仓曹书吏可比。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进入州府核心,就能接触到更多机密,也能更快地融入陇西的权力圈子,为以后的路打下基础。可高世昌临死前的诅咒,却像一片阴影,突然笼罩在他心头——“我就算做鬼,也不会放过你!”那怨毒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承蒙大人厚爱!王临感激不尽!”王临躬身行礼,语气却带着几分顾虑,“只是...下官到秦州不过数月,资历尚浅,户曹从事责任重大,恐难当此重任。而且高世昌虽倒,他在官场经营多年,党羽未必尽除,下官担心...会给大人惹来麻烦。”
“诶!不必过谦!”崔浩摆摆手,眼神坚定,“本官用人,向来唯才是举,不问资历!你有能力担此重任,为何要因‘资历’二字束缚?至于高世昌的余孽...”他冷哼一声,语气里满是威严,“有本官在秦州一日,就容不得他们兴风作浪!你尽管放心做事,出了任何事,本官替你担着!”
见崔浩态度如此坚决,王临知道再推辞就显得矫情了。他再次躬身,语气郑重:“如此,下官遵命!定当竭尽全力,处理好户曹事务,不负大人所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隋末,君临天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越隋末,君临天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