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名从主位上缓缓站起。
他的目光沉静而有力,逐一扫过堂下每一位将领的脸庞。
这些面孔,有的年轻锐利,有的沧桑坚毅。
他们来自西营、闯营、地方明军、川中团练,投降绿营,还有投降的八旗清军阵营。
虽然成分复杂,但此刻都汇聚在他的麾下。
三年的浴血奋战,从夔东一隅到这长江重镇武昌。
他们失去了太多袍泽,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厅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所有将领,此刻都屏息凝神,等待着主帅的训令。
邓名沉声道:
“诸将听令!”
“在!”
以赵天霞、四位义子等人为首,众人齐声应诺。
“其一,”
“凡此役阵亡将士,无论老营精锐、战兵甲士、还是随军辅役、民夫,其名姓、籍贯、功绩,”
他目光转向负责文书记录的袁象。
“着袁象即刻牵头,各营配合,详录造册,不得有一人遗漏!”
“抚恤钱粮,按往例我军高标准,务须从优、从速、如数发放至其父母妻儿手中!”
“此乃铁律,若有官吏胆敢克扣拖延,无论何人,一经查实,立斩不赦!”
这道命令,直接关乎军心士气的根本。
连年征战,士卒用命,若身后事不得保障,何以激励生者?
邓名深知,他建立的这支军队,必须与旧时代的官军有所不同。
邓名继续宣布第二项,也是一个重要决定!
“其二,于武昌城内,择一肃穆开阔、民众往来必经之地,起‘抗清英雄碑’!”
“起‘抗清英雄碑’!碑身需高阔,石质需坚贞!”
邓名的手掌重重按在桌案上,语气沉重的说:
“凡自我邓名自夔东起兵抗清以来,历经大小数千场战役。”
“所有为抗清御虏、为光复神州而捐躯之将士英名,无论出身营伍、官职高低,皆勒名其上!”
他环视众人,字字铿锵:
“此碑,非仅为石木!乃是我军碧血所凝,志士丹心所铸!”
“它要立于这武昌城中,立于这长江之畔!让日月山川,见证我辈不屈之志!”
“让千秋万代,铭记忠魂不朽之名!”
邓名最后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我要让每一个后来者瞻仰此碑时,皆知-华夏脊梁未折,英灵浩气长存!”
“好!!!”
一声炸雷般的叫好率先响起!
只见周天荒猛地站出来,他虎目含泪,脸上油光混合着激动:
“义父大义!就该这么办!死去的弟兄们值了!”
他抓起那只啃了一半的鸡腿,狠狠咬了一口,仿佛在宣泄心中的激荡。
应和声如潮水般涌起:
“军门明断!英雄碑当立!”
李星汉也一改平日玩世不恭的神情,用力挥拳,连鬓角垂下的发丝都顾不上捋了。
“碧血长存!浩气长存!”
赵天霞满眼含泪,声音清越而坚定,眼中闪烁着崇敬与决然的光芒。
“孩儿定当详录英名,绝无遗漏!”
袁象激动得声音发颤,手中的炭笔几乎要捏断。
小本子上飞快地记下“抗清英雄碑”三个大字,并在旁边重重画了个圈。
邓名微微颔首,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豪情:
“此役光复武昌,三镇重归!乃我军前所未有之大捷!”
“虽折损袍泽,痛彻心扉,然此战足以昭告天下!”
“我大明健儿,已有堂堂正正,与鞑虏虎狼之师决死沙场、战而胜之之实力!”
“本军门深信!只要我等殚精竭虑,众志成城,上下一体。”
“必能挽狂澜于既倒,驱除鞑虏,光复华夏!杀鞑子,救天下!”
“杀鞑子,救天下!”
“杀鞑子,救天下!”
邓名铿锵的话语如同点燃了引信,赵天霞、李星汉、周开荒、袁象等人无不热血沸腾!
他们如同以往无数次绝境中相互激励那般,齐声振臂高呼!
这呐喊,是信念的凝聚,支撑着他们在血火中一次次奋起!
“好!”
待声浪稍歇,邓名脸上也露出一抹笑容。
“其三,为彰此不世之功,庆贺武汉三镇光复!”
“本帅宣布:全军上下,无论将士,论功行赏,皆有所赐!”
“谢军门恩赏!!”
“多谢义父!!”
之后。
邓名和众将领对军中一些防务。
随后,会议进入了更为繁琐具体的阶段。
邓名和众将领详细商议了武昌光复后的诸多要务:
对缴获的清军府库、粮秣、军械、火药需要逐一登记造册。
合理分配以补充各营消耗,并预留部分作为储备。
随军匠户需立即着手,利用武昌城内的资源,恢复兵器修理和火药生产。
尤其是消耗极大的火药,必须尽快补充。
对于立功人员的升迁、土地钱粮赏赐的标准,进行了初步的议论。
此外,还有巡哨、治安,修葺城墙,哨马查探,等等繁琐事务皆有商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铁血山河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明末:铁血山河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