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城头,旌旗猎猎。
成济独自立于垛口,远眺西方辽阔的雍凉大地。
身后是刚刚整编完毕的数万大军,军容整肃,士气高昂。
经过潼关一战,他的威望如日中天,全军上下无不钦服。
表面上看,形势一片大好。
司马望溃败长安,雍凉防务空虚,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一旦掌控雍凉这个产马重地,朝廷就有了与关东司马余党抗衡的资本。
然而,成济心中却无半分喜悦,反而笼罩着一层深深的忧虑。
“镇西将军,假节钺,总督雍凉军事...”成济轻声重复着皇帝的封赏,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升迁之速,赏赐之厚,古今罕见。
但这殊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他想起了历史长河中那些功高震主的名将:白起坑卒四十万,最终被秦王赐死;韩信助刘邦得天下,终遭吕后诛杀;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却饿死狱中...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如警钟般在他心中回荡。
“陛下如今信任我,是因为还需要我平定叛乱。”成济眺望远方,目光深邃。
“但待天下太平之日,我这镇西将军又该何去何从?”
朝中那些世家大族的嘴脸,他再清楚不过。
如今他们阿谀奉承,是因为自己还有利用价值。
一旦局势稳定,这些人必然会群起攻之,弹劾自己“权倾朝野”、“功高震主”。
更让他担忧的是皇帝的态度。
曹髦虽然现在对自己信任有加,但帝王心术,最难揣测。
今日的宠臣,很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囚。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成济不禁想起前世读史时,特别敬佩的那些懂得急流勇退的名将。
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途中不断向秦始皇求田问舍,自污以安君心;李靖平定突厥后闭门谢客,故意犯些小错让太宗抓住把柄;郭子仪再造大唐,却始终谨慎谦退,得以善终...
“这些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啊。”成济喃喃自语。
在这个乱世之中,不仅要会打仗,更要懂得如何保全自己。
他突然有些羡慕诸葛亮。
那位千古贤相,能够遇到一个对自己毫无保留信任的君主。
刘禅虽然无能,却从未怀疑过相父的忠诚。
这种君臣相知,可遇而不可求。
“但我不是诸葛亮,陛下也不是刘禅。”成济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再存在第二个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
既然如此,他就必须未雨绸缪。
既要为朝廷平定叛乱,又要为自己留好退路。
一个计划在他心中慢慢成形:此次西征,对司马族人绝不手软,一律诛杀。
这样做一来可以彻底铲除司马氏在雍凉的势力,二来可以落下“杀戮过重”的把柄。
朝中那些伪善的文官,最擅长的就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他人。
自己越是战功赫赫,他们越会鸡蛋里挑骨头。
既然如此,不如主动给他们提供弹劾的材料。
“待我平定雍凉,朝中必然有人弹劾我滥杀无辜、违背陛下怀柔之旨。”成济盘算着。
“届时陛下虽会嘉奖我的战功,但也必须顾及舆论,不会给我过多赏赐。”
这样正好。
既立下不世之功,又不会功高震主;既为朝廷消除隐患,又给自己留下转圜余地。
想到这里,成济的心情稍微轻松了一些。
他望向长安方向,目光变得坚定:“司马望,不要怪我狠心。要怪就怪这个乱世,怪你们司马氏自作孽。”
他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许多无辜的司马族人将要送命。
但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残酷的,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走到底。
“将军,各营已整备完毕,何时出发?”李昭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成济转身,脸上已恢复往日的冷静:“传令各军,休整三日,然后兵发长安。告诉将士们,此次西征,对司马余党——格杀勿论!”
李昭略显惊讶:“将军,陛下不是下旨招抚为主吗?”
成济冷冷道:“非常之时,当用重典。司马氏在雍凉经营多年,树大根深,若不彻底清除,必为后患。”
“末将明白!”李昭领命而去。
成济再次转身,远眺西方。
夕阳西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或许会背负滥杀的骂名,但至少能够在这个乱世中活下去,继续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但求问心无愧。”他轻声自语。
“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做成一些事,就不得不付出相应的代价。”
夜色渐浓,星河璀璨。成济站在潼关城头,如同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不仅是军事上的准备,更是政治上的准备。
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正在逐步适应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
他将要书写的,不仅是一段军事传奇,更是一段关于权力与生存的智慧篇章。
黎明将至,西征在即。而成济,已经为这场战役,也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
喜欢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