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赞其“强兵实效”,斥其“拘于礼法”:“戚继光治兵,有‘实用’之能!募兵选精壮、练兵重实战,还能造新式军械、创鸳鸯阵,比六国那些只懂摆阵的将领强得多,跟朕‘废分封、行郡县’一样,都懂‘抓根本’的道理。若让他守秦之海疆,定能让百越、倭寇不敢犯境。
但他太‘软’,事事依赖张居正,缺了点‘独断’的狠劲。朕用王翦、蒙恬,从不管其朝堂依附,只要能扫六合、筑长城,兵权尽可放手!他若在秦,朕给其‘便宜行事’之权,打完倭寇便派去北击匈奴,立功后直接封彻侯,何至于落得罢官结局?大明皇帝,终究是少了点‘驭将之术’。”
汉高祖刘邦赏其“实用之才”,嫌其“不够‘江湖’”:“戚继光这小子,是个‘实在人’!选兵不挑花架子,专挑能打仗的矿工农民;练兵不搞虚头巴脑的,怎么能打赢倭寇就怎么练,跟咱当年‘能用的人就往死里用’一个路子。他那套‘连坐法’整军纪,跟咱用‘约法三章’安民心,都是‘抓要害’的本事,比韩信那套‘多多益善’的理论更管用。
但他太‘规矩’了,跟张居正绑得太紧,少了点‘江湖气’。咱当年能用韩信、彭越,靠的就是‘你帮我打天下,我给你封侯拜相’,管他跟谁走得近,能打胜仗就行!要是戚继光在咱汉朝,咱给他兵权、让他自主招兵,打完倭寇再让他去打匈奴,只要能赢,他就算把军队姓‘戚’,咱也认!最后落得个贫病而死,还是大明的皇帝太‘小气’,留不住能干活的人。”
汉武帝刘彻憾其“仅守不攻”,叹其“生不逢时”:“戚继光有李广之勇、卫青之谋,却被困在‘防守’里,可惜!他用八千戚家军就能扫平浙江倭寇,要是给他十万骑兵、百门火炮,让他北击蒙古、东渡朝鲜,说不定能像霍去病封狼居胥那样,把大明的疆域扩到漠北去。咱当年派卫青、霍去病打匈奴,靠的就是‘敢打敢冲、主动出击’,哪像他,守完东南守北疆,一辈子都在‘防’,没机会真正‘打出去’。
大明那皇帝也太怂了!有这等将领,不赶紧让他带兵拓疆,反倒怕他功高震主,找个由头就罢了他的官。要是戚继光生在咱汉朝,咱给他人马、给粮草,让他放开了打,别说倭寇蒙古,就算把日本、朝鲜纳入版图都有可能!他那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听着豪气,却透着股‘憋屈’——要是在咱这儿,早让他封侯拜将,让他‘海波平’之后,再去‘扫平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赞其“将才难得”,憾其“未遇明主”:“戚继光有‘料敌如神’之智,更有‘练兵革新’之能,比朕手下的秦叔宝、程知节更懂‘治军之道’!他知倭寇短于攻坚,便造空心敌台;知倭寇善水战,便练水师布海防,这‘因敌制策’的本事,与朕‘以奇制胜’的用兵思路如出一辙。
可惜他生不逢时,大明皇帝既想让他保境,又怕他权重,还任由文官掣肘。朕当年用李靖、李积,从不因‘功高’猜忌,反授以重兵、许以信任,才换得四方臣服。若戚继光在贞观朝,朕让他掌沿海诸军,兼管军械研发,打完倭寇再让他经略西域,凭他的本事,定能再拓千里疆土,何至于‘贫病而终’?”
武则天:赞其“破陈革新”,叹其“未得‘善用’”
“戚继光这将领,有‘破局’的本事,比朝堂上那些守旧的文官强百倍!他敢打破‘军户世袭’的老规矩,重新募兵;敢放弃老掉牙的阵法,自创鸳鸯阵;还敢把火器、战船搭配着用,这脑子比咱手下的薛仁贵、裴行俭更活泛,跟咱当年‘破格用人、改革吏治’的思路一模一样。
可惜啊,他生在男尊女卑、文官当道的大明,要是在咱武周,咱不光让他掌兵权,还得让他管军械制造,把他那套‘革新’的法子用到全军。咱当年敢用狄人杰这样的寒门才子,就敢用戚继光这样的‘异类’将领——只要能保江山、安百姓,管他是不是‘武将’‘文官’!最后被罢官,不是他不行,是大明的朝堂容不下‘不一样’的人。”
宋太祖赵匡胤赞其“知进退”,忧其“兵权之弊”:“戚继光这将军,会打仗、懂分寸,难得!他打完倭寇不居功,守北疆不跋扈,最后被罢官也没闹兵变,比咱当年手下的石守信、王审琦还‘知进退’。咱当年‘杯酒释兵权’,就是怕武将拥兵自重,戚继光虽有‘戚家军’,却没学那些骄兵悍将,这一点让咱佩服。
但他那‘募兵制’也有隐患——士兵只认将主,不认朝廷,这跟唐末藩镇割据的苗头太像了!咱大宋为啥重文轻武?就是怕武将手里有‘私兵’。他要是在咱宋朝,打完仗就得把兵权交回来,去当节度使享清福,咱给他人、给地、给钱财,绝不让他再掌兵。不过话说回来,大宋要是有他这样的将领,西夏、辽、金也不敢那么嚣张,可惜咱当年为了稳江山,把武将的手脚捆得太死,反倒没留住这等人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