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林晓怼比往常醒得更早。窗外天色还是青灰色,家属院里一片寂静。她轻轻起身,没有惊动还在熟睡的林小梅,将昨晚反复检查过的图纸、报告,以及那个用旧布仔细包裹好的夹具模型,小心地放进挎包里。
心脏在胸腔里沉稳地跳动,带着一丝临战前的紧绷,更多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笃定。今天,将是她来到这个时代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重要战场。
她像往常一样做饭,吃饭。林建国似乎也感觉到今天有些不同,看了她一眼,但没说什么。林小莲依旧用怨毒的眼神剜她,却不敢再出声挑衅。这个家,在王翠花离开后,维持着一种脆弱的、以林晓怼逐渐掌握话语权为核心的平静。
上班路上,周红英依旧活泼,叽叽喳喳地说着听来的趣闻。林晓怼含笑听着,心思却已飘向了下午的评审会。
上午在车间,她努力让自己沉浸在具体的工作中,用重复而精准的打磨动作来平复内心的波澜。她能感觉到几道不怀好意的目光时不时落在自己身上,马爱红和那几个女工凑在一起,低声议论着什么,眼神闪烁。林晓怼全当不见,专注于手中的零件,仿佛她们只是车间里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
午休时,她没去食堂,只就着白开水吃了个杂粮馒头,然后一个人走到车间后面僻静的角落,再次翻开图纸和报告,在心中默默演练着待会儿可能要进行的陈述。她知道,技术上的准备已经尽力,剩下的,就是临场的发挥和应对。
下午三点半,她跟赵师傅打了声招呼,在众多含义不明的目光注视下,背起那个显得有些鼓囊的挎包,走出了钳工车间。
研究所的小会议室里,气氛严肃。椭圆形的桌子旁坐了近十个人,除了顾怀远和几位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还有生产技术科的刘科长,以及几位来自不同车间的老师傅代表,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牛主任和张师傅也在座。
顾怀远坐在主位,依旧是那副清隽冷静的模样,看到她进来,只是微微颔首,示意她在靠门的一个空位坐下。
林晓怼深吸一口气,走到位置前,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先向在场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傅微微鞠躬,然后才安静落座,将挎包放在脚边,脊背挺得笔直。
会议开始,先讨论了两个其他车间提交的小改小革方案,过程有些沉闷,争议不大。很快,轮到了林晓怼的夹具改进方案。
“下面,讨论钳工车间林晓怼同志提交的‘手动杠杆增力可调夹具’方案。”顾怀远的声音平稳地响起,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林晓怼身上。那些目光里,有好奇,有审视,有怀疑,也有如张师傅般毫不掩饰的不以为然。
“林晓怼同志,请你简要陈述一下你的设计思路和预期效果。”顾怀远看向她,目光沉静,带着鼓励。
林晓怼站起身,走到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小黑板前。她克制住微微发颤的指尖,拿起粉笔,声音清晰,不疾不徐地开始讲解:
“各位领导,老师傅,我设计这个夹具,主要是想解决现有螺旋压板夹具操作费力、效率偏低以及对异形工件适应性差的问题。”她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出了简单的杠杆原理示意图和新旧夹具的结构对比简图。
“我的核心思路是利用杠杆机构实现省力,”她的粉笔点在杠杆示意图上,“初步计算,可以节省约百分之六十的操作力。同时,增加了可微调的定位块和带弹簧的浮动球头压脚,”她又指向结构图的相应部位,“这样可以适应更多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减少重新找正的时间,预计能提高装夹效率百分之二十以上,同时有望降低因定位不准导致的废品率。”
她的陈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没有多余的废话,完全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效益展开。几位研究所的年轻技术人员听得微微点头。
然而,她话音刚落,张师傅就瓮声瓮气地开口了,带着浓重的不信任:“说得比唱得好听!杠杆是省力,但那玩意儿能可靠吗?用力压下去,会不会打滑?会不会松动?我们干活讲究的是稳当!可不是你们小娃娃纸上谈兵!”
这话相当不客气,几乎是指着鼻子质疑方案的可行性。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有些凝滞。牛主任皱了皱眉,没说话。其他几位老师傅也露出深以为然的表情。
林晓怼早有准备。她没有立刻争辩,而是转身,从脚边的挎包里,取出了那个用旧布包裹的模型。
当那个虽然粗糙、但结构清晰、甚至还能看出杠杆和压脚的活动部件完全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和惊讶的低语。连顾怀远眼中都掠过一丝意料之外的亮光。
“张师傅,您的担心很有道理。”林晓怼双手捧着模型,走到张师傅面前,态度恭敬,“所以,我利用业余时间,找了些废料,做了一个简易的模型。”
她将模型放在桌上,拿起旁边准备好的一块小铁块作为演示工件。“请您看看,这就是您担心的打滑和松动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怼姐的七零爽辣人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怼姐的七零爽辣人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