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十月十七巳时,应天府的晨雾彻底散去,奉天殿外的广场上依旧人声鼎沸。天幕短暂休整的一刻钟里,百官与百姓们仍在热议方才淝河伏击战的惨烈场景——林帖木儿与娄鬼里的殉国让不少人红了眼眶,而朱棣收服哈三铁木儿、火耳灰的举动,也引发了关于“何为忠勇”的争论。东宫文华殿内,朱棣端着早已凉透的茶,指尖反复摩挲着杯沿,目光落在桌案上的军事舆图上——淝河战后,燕军与中央军的战略态势将迎来转折,他必须提前预判接下来的战局走向。
徐妙云站在一旁,看着他紧锁的眉头,轻声道:“夫君,天幕即将续播,此时更该沉下心来。淝河虽胜,但中央军两大兵团若会合,后续战事怕是会更加艰难。”
朱棣抬眸,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何福此人,是洪武朝少有的能征善战之将,比盛庸、平安更懂谋略。他若接手中央军指挥权,定会先稳固补给线——这也是我最担心的地方。”
话音刚落,天幕白光再起,淝河战后的战场清扫与战略博弈,缓缓在众人眼前展开。
【天幕白光亮起,画面重新聚焦淝河战场。此时晨曦已洒满河岸,燕军士兵正有条不紊地清理战场——有的俯身查验边军士兵的生死,有的收拢散落的兵器与旗帜,还有的牵着俘获的战马,朝着中军大营方向聚拢。】
【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淝河伏击战结束后,燕军立刻展开战果清点。经统计,建文朝廷边军骑兵三大主力(山西、辽东、甘凉骑)共被阵斩四千三百余人,被俘一千二百余人,溃散者不计其数;燕军仅伤亡八百余人,其中阵亡不足两百人,战损比远超预期。”】
【画面中,一名燕军将领手持账簿,高声念诵战果:“俘获健壮战马九千七百匹,其中可直接编入骑兵部队的良马六千三百匹;缴获弓箭三万余支、马刀两千余柄、甲胄一千五百余副;另有粮草五千余石、帐篷三百余顶,均已登记入库!”】
【镜头转向被俘的边军士兵,他们大多面带沮丧,被燕军士兵看管着坐在河滩上。几名燕军军医正为受伤的俘虏包扎伤口,一名军医对着俘虏们高声道:“我家殿下有令,凡愿归降者,一律既往不咎,编入后勤部队;不愿归降者,待战事平息后,可遣返原籍,绝不加害!”】
【部分俘虏听到这话,眼中闪过一丝动摇,开始低声议论。旁白继续说道:“朱棣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即便在战事胶着之时,也始终善待俘虏,这为他后续收拢军心、扩充兵力埋下了伏笔。”】
【画面切换,燕军中军大营内,朱棣正站在舆图前,对着朱能、李远等将领下令:“平安、吴杰率领残部向宿州逃亡,必是想与德州兵团会合。朱能,你率三千营骑兵立刻展开衔尾追击,务必重创其殿后部队,拖延他们与盛庸会合的时间!”】
【朱能躬身领命:“末将遵令!”随后转身大步走出营帐,片刻后,营外传来战马的嘶鸣声与士兵的呐喊声,三千营骑兵如离弦之箭,朝着宿州方向疾驰而去。】
看到燕军清点出的赫赫战果,奉天殿内的武将们纷纷面露喜色。王弼朗声赞道:“九千七百匹战马!这可是天大的收获啊!燕军骑兵本就精锐,如今再添这么多良马,战斗力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傅友德也点头附和:“是啊!边军骑兵的战马都是北疆精选的良驹,耐长途奔袭,适合野战。有了这些战马,燕军南下之路定会顺畅不少。”
蓝玉却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战果虽好,可平安、吴杰的残部若与德州兵团会合,中央军两大主力合二为一,兵力将远超燕军。何福那老狐狸又接手了指挥权,此人南征北战三十年,经验丰富,棣儿接下来怕是要面临一场恶战。”
徐达闻言,脸色也沉了下来:“蓝小二说得对。何福不比盛庸、平安,他资历更老打的硬仗更多,尤其是懂得补给线的重要性。老四若不能切断中央军的补给,拖延下去,对燕军极为不利。”
文臣队列中,李善长看着天幕上燕军善待俘虏的画面,对着身边的宋濂叹道:“太子殿下此举,实在高明。善待俘虏既能收拢人心,又能削弱建文朝廷的兵力,可谓一举两得。反观建文,动辄对降兵降将赶尽杀绝,这般失人心的做法,如何能赢得天下?”
宋濂也附和道:“是啊!‘仁政’二字,建文只挂在嘴边,却从未真正践行。太子殿下则不同,无论是善待俘虏,还是体恤百姓,都体现了仁君之姿。日后登基,定能赢得天下百姓的拥戴。”
陈迪却看着天幕上朱能率军追击的画面,轻声道:“朱能将军虽勇,可平安、吴杰也是百战老将,定会留下精锐殿后。三千营虽精锐,怕是难以重创敌军,中央军两大兵团会合,怕是难以避免。”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锐利地盯着天幕,心中已开始盘算后续的应对之策。他对着身边的马皇后低声道:“何福此人,看得出来他擅长打‘恶战’,尤其懂依托补给线消耗敌军。棣儿若想破局,必须先断了中央军的粮道——这孩子,应该能想到这一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