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令:召武定侯郭英、骠骑大将军俞通渊即刻进京。郭英是洪武朝老将,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一生斩俘十几万,身上的伤疤有七十余处;当年捕鱼儿海之战,他是蓝玉的副帅,亲手擒获北元太尉蛮子;俞通渊是俞通海的弟弟,跟着徐达南征北战,尤其擅长带水军,更懂骑兵战术。这两位老将,是建文朝能拿出的“最强武将牌”。】
【第二道令:调出御前豹韬卫精骑、河州卫西番铁骑。豹韬卫是皇帝亲军,三千骑兵全是从全国卫所里挑的精锐,马铠、人甲都是最好的镔铁打造,连马刀都是西域进贡的镔铁刀;河州卫的西番铁骑,是俞通渊当年平定西番时收编的,骑手都是藏族、羌族的勇士,擅长山地作战,冲击力极强。这两支骑兵,是朱允炆的“王牌家底”,平时连京城都舍不得调离。】
【第三道令:征调西川瞿能父子进京。瞿能在西川平叛多年,带着儿子瞿陶、瞿帅,打遍西川无敌手,“瞿家军”的名号能让叛军闻风丧胆;朱允炆特意下旨,让瞿能带着西川最精锐的五千“山地兵”,星夜兼程赶往河北——这支兵擅长攀山越岭,正好对付北平周边的山地地形。】
【第四道令:调西北甘凉铁骑。虽然没让宋晟亲自出征,可朱允炆下旨,让宋晟从甘凉骁骑里抽调三千精锐,由宋晟的儿子宋琥率领,东进河北;甘凉铁骑是大明西北最能打的骑兵,当年追着北元跑了几千里,战斗力比蒙古骑兵还强。】
【第五道令:调南方兵马北上。陈辉率领五万水师,从长江顺流而下,再从山东登州登陆,驰援河北;腾聚率领三万“南军”,从安徽、江苏出发,北上集结;这两支兵马,虽然不如北方边军精锐,可胜在人多,能充任辅兵,负责押运粮草、构筑工事。】
【第六道令:重组辽东骑兵。朱允炆知道杨文性格谨慎,怕他不敢主动出击,特意下旨,让杨文交出辽东骑兵主力(约一万五千人),交由太祖义子平安统帅;平安是朱元璋的义子,跟着朱元璋长大,骁勇善战,当年跟着蓝玉打罕东,曾单骑冲阵,斩杀叛军首领;朱允炆让平安带着辽东骑兵,乘船从海路南下,在山东登州登陆,与陈辉的水师汇合。】
【第七道令:调山西边军东进。安陆侯吴杰率领四万山西边军,从大同出发,东进河北,会同各路兵马集结;山西边军常年跟蒙古人打仗,经验丰富,尤其擅长防守,是围剿燕军的“后援屏障”。】
【短短半个月,建文朝调动的兵马,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遍布大明各地。除了镇守西北的宋晟、镇守云南的沐晟(沐英之子)不能调离,大明几乎所有的精兵强将,都被派往河北前线。清点兵力时,连兵部尚书茹瑺都吓了一跳——不算辅兵、民夫,光是能上阵的战兵,就有足足五十万!】
【五十万大军,带着最好的军械、最足的粮草,朝着北平的方向集结。朱允炆站在乾清宫的城楼上,看着远处出征的军队,眼神里满是决绝:“朱棣,这一次,朕看你还怎么逃!”】
“五……五十万?!”朱元璋手里的烧饼“啪”地掉在地上,他盯着天幕,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声音都在发抖,“咱当年打鄱阳湖,也才凑了二十万战兵!允炆这小崽子,居然能调出五十万?!他是把咱留给他的家底,全拿去打棣儿了?!”
马皇后也惊呆了,手里的帕子掉在地上都没察觉。她看着天幕里“豹韬卫精骑”“西番铁骑”“甘凉铁骑”的名字,嘴唇哆嗦着:“这些都是……都是重八你日后精心练出来的精锐啊!还有豹韬卫是皇帝亲军,怎么能随便派去打仗?还有甘凉铁骑,宋晟就那么点家底,抽调三千,西北要是出事怎么办?”
“他不管!他现在眼里只有杀棣儿!”朱元璋气得一拍御案,御案上的汤碗都晃了晃,“五十万打七八万!他是疯了!是不要命了!大明的兵马是用来守边疆、打外敌的,不是用来打自家人的!他把精锐全调去河北,蒙古人要是来犯,云南要是出事,谁来守?!”
徐达、傅友德等武将也彻底震惊了。徐达手里的汤碗差点脱手,他看着天幕,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才叹道:“陛下,这……这哪里是围剿,这是‘屠灭’啊!五十万大军,还全是精锐,燕王殿下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挡不住啊!”
傅友德也跟着叹气,语气里满是心疼:“甘凉铁骑、西番铁骑、辽东骑兵……这些都是咱们大明最能打的骑兵,现在全派去打燕王殿下,要是有个闪失,大明的骑兵家底就空了。将来蒙古人再来,咱们拿什么跟人家打?”
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五兄弟,站在殿下,彻底傻了。朱标脸色惨白,扶着身边的柱子才没倒下,他看着天幕,声音沙哑:“五十万……允炆怎么能这么做?都是一家人,何必赶尽杀绝?”
朱樉性格最爆,当场就骂了出来:“这小崽子是疯了!他是想把咱们朱家的人全杀了才甘心!五十万打四弟的七八万,他怎么不去打蒙古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