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一个摔杯为号!”朱元璋激动得站起来,龙袍的玉带都崩开了一颗玉扣,他指着天幕,声音都在发颤,“这才是咱朱元璋的儿子!有咱当年的风范!”
马皇后也松了口气,擦了擦眼角的泪:“太好了,棣儿没事……他终于反击了。”
徐达拍着大腿大笑:“痛快!太痛快了!就该这么干!对付张昺这种小人,就得先礼后兵,打他个措手不及!”
徐妙云听到“血债血偿”,身子轻轻晃了晃,却还是挺直了腰杆——她知道,夫君这是被逼到绝路了,不反击,就是死路一条。她看着天幕里朱棣的身影,眼神里满是崇拜和心疼。
最惨的是葛城的家人,站在百官末尾,此刻已经哭得瘫倒在地,嘴里喊着“冤枉”,却没人敢上前安慰——毕竟天幕都说了,葛城是“背叛燕王”,死有余辜。
【三、靖难旗举:八百人拿下北平城】
天幕的字迹没给众人太多反应时间,紧接着就展现出一场闪电似的攻势,看得众人眼花缭乱:
【杀了张昺、谢贵,朱棣立马召集王府护卫,举起“靖难”大旗——注意,人家喊的不是“清君侧”,是“清君策”!朱棣说:“奸臣齐泰、黄子澄误导陛下,篡改国策,此乃‘乱君策’!本王起兵,是为了清除奸佞,还大明一个清明国策!”】
【这话比“清君侧”高明多了——既没直接骂建文帝,又把矛头对准了齐泰、黄子澄,还占了“为国为民”的大义。北平都司的士兵本来就跟朱棣熟(不少人是燕山三卫调过去的),见燕王殿下亲自领兵,又听了“清君策”的口号,当场就有一半人倒戈,剩下的也不敢反抗。】
【朱棣带着八百护卫,加上倒戈的士兵,没用半天就控制了北平城的关键据点:城门、粮仓、军营、布政司……连北平都司的兵马都乖乖交出兵权。等朝廷派来的援军赶到时,北平城已经插满了燕王府的旗帜,朱棣站在城门楼上,一身铠甲,威风凛凛,活脱脱一个年轻版的朱元璋!】
“‘清君策’?这小子会说话啊!”朱元璋乐了,拍着御案道,“比‘清君侧’强多了!既给了建文帝台阶下,又能名正言顺地打奸臣,这脑子,随咱!”
朱标站在一旁,脸色却有些复杂——他既为棣儿能破局而高兴,又担心“靖难”的旗号会引发更大的战乱。他看向朱元璋,小声道:“父皇,棣儿起兵毕竟是藩王反中央,要是传出去,会不会有人效仿?”
朱元璋愣了愣,随即摇了摇头:“不会。棣儿是被逼的,而且他喊的是‘清君策’,不是‘反朝廷’。再说,有咱在,谁敢效仿?”话虽这么说,他心里却第一次冒出一个念头:要是标儿将来真的不在了,棣儿是不是比允炆更适合当皇帝?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强行压了下去——标儿是太子,江山只能传给标儿一脉。
徐达也点了点头:“太子殿下放心,燕王殿下是个有分寸的人。他只是想自保,不是想谋逆。再说,北平城本来就是燕王殿下镇守的地方,士兵们都服他,拿下北平也在情理之中。”
天幕的字迹暂时停了下来,画面定格在朱棣站在城门楼上的场景。奉天殿内的气氛刚轻松了些,马皇后就皱着眉头开口了:“重八,你别光顾着高兴。棣儿虽然拿下了北平,可建文帝手里的家底太厚了——六千万人口,国库丰裕,还有二百万常备军,其中一半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棣儿就算拿下北平,也只有几万兵,这仗怎么打?”
“是啊,陛下。”徐达也收起了笑容,严肃道,“臣算过一笔账:建文帝的兵力是燕王殿下的二十倍,粮草更是多得用不完。就算燕王殿下再能打,也架不住朝廷人多啊!而且,陛下当年给建文帝留下的将领,虽然蓝玉那混小子被斩了,可还有傅友德、冯胜这些老将,还有西宁侯宋晟这些一流统帅,燕王殿下想打赢,难比登天!”
徐妙云听到“难比登天”,眼圈瞬间红了,她走到马皇后身边,小声道:“母后,夫君他……他能赢吗?”
马皇后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傻孩子,别担心。棣儿是个有福气的人,而且有你父皇和徐将军帮他,肯定能渡过难关。”话虽这么说,她心里却也没底——二百万对几万,这差距实在太大了。
百官们也纷纷议论起来。有个武将小声道:“二百万常备军啊!就算燕王殿下能以一当十,也打不过啊!”另一个文官则道:“是啊,建文帝还有六千万人口,能源源不断地征兵、征粮,燕王殿下只有北平一地,根本耗不过朝廷。”
朱棣站在一旁,听到众人的担忧,心里却没有丝毫退缩。他走到朱元璋面前,躬身道:“父皇,儿臣知道这仗很难打,可儿臣不会放弃。就算只有几万兵,儿臣也要打下去,为自己,也为大明清除奸佞!”
朱元璋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里既欣慰又心疼。他拍了拍朱棣的肩膀:“好小子!有咱当年的骨气!放心,有爹在呢,咱绝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