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影响数据:累计雇佣各类工匠、流民之总数,按月统计;支付工钱总额;附有十数例具姓名、原籍、具体收入变化的工匠/流民实例,宛若微缩民生画卷。
核心效率比对:“启明号”首航及后续十次不同载重、里程测试的完整记录——载重量、行驶里程、精确耗时、耗煤量、水耗。旁列完成同等运力所需骡马大车之数、所需车夫/马夫人数、往返时日、草料消耗及折价、并沿途宿食开销的详细估算。两者并列,制为清晰表格,那效率与成本上的悬殊差距,堪称惊心,自有不言而明的强大说服力。
未来预期析解:甚或有基于现有数据与商道规律的,对未来铁路贯通徐、邳后,预估的年货运量、客旅流量、潜在营收、以及对沿线地价、新兴市集、工坊分布的潜在影响推演。虽仅为设想,然逻辑清晰,数据支撑有力,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经济地理变迁图景。
数据之冲击,远胜万言空谈。尤是那份核心效费比对表,以最直观之态,昭示了铁路于长距离、大宗货运上所拥有的碾压性效率优势与长远成本之利。这对于正为朝廷左支右绌的财用、效率低下弊窦丛生的漕运体系而忧心忡忡的申时行而言,无异于浓黯之中,窥见了一线极具诱惑的、代表着更高效能与更强掌控力的曙光。
更妙者,申时行敏锐察知,陈文烛于奏疏末尾,看似不经意地、以“臣风闻”之口吻,附上了几句关于前漕运官员潘汝璋(已被他设法调离)任内贪墨漕银、纵容下属盘剥商民致“民怨沸腾”的旧事,并提及“地方对此仍有物议,恐伤漕运清名”,轻描淡写间,暗示了漕运体系本身积存的巨大弊病与骇人内耗,与铁路的“账目清明”、“效率至上”形成了耐人寻味的暗比。
申时行缓缓合上《实录》,身体微向后靠,陷入绵长沉思。那双能洞察世情与人心的眼眸微微眯起。他几可断定,此份奏疏,尤是那本《效费实录》的核心思略与泰半内容,其真正的灵魂人物,绝非陈文烛,而是那个名叫林昭的年轻匠人。此子,非仅精于机巧,更难得的是通晓经济实务,善于将技艺带来的潜在优势,精准转化为执政者最能理会、亦最为关切的言语——数据、实效与战略价值。
他无需铁路完美无缺,无需它合乎所有圣贤垂训,他只需求证,铁路所能带来的现实利益——无论经济上的节流开源,抑或兵事上的迅捷反应,再或政令上的强化掌控——远大于其所引发的暂时纷扰与所触动的旧利集团之反扑。而今,陈文烛(或曰林昭)呈上的这份答卷,已然及格,甚可谓优良。它供给了足以令人下定决心的依凭。
“来人。”申时行沉声道,声音在静寂的文渊阁内显得格外清晰。
一名垂手侍立门侧的中书舍人即刻应声而入,躬身听命。
“将徐州知府陈文烛此份奏疏并附件《效费实录》,”申时行以指轻点案上文书,“抄录副本,一份送交户部,一份送交工部,着两部堂官细加阅看。告之,徐州铁路事,关乎国计民生与边防大略,着其详核陈文烛所陈各项数据,并就铁路之于漕运利弊、之于财政开源节流、之于工部营造技艺,乃至之于九边防卫之潜在影响,各抒己见,旬日之内,具本回奏,不得延宕推诿。”
“是,阁老。”中书舍人恭谨应答,小心上前取走文书。
申时行未即刻表态支持,甚至未将此事务付廷议公断,而是择其抛予户部、工部这两处最相关、亦最需务实考量的衙门进行职司评估。此既是循朝廷办事成例,亦是一种老练的政术——既显其对此事之重视,又将压力转递出去,借此观望朝中各衙署反应,察看在情绪汹汹的漕运集团之外,尚有几分官员能超脱义理之争,窥见此新生事物背后蕴藏的巨利。同时,此亦是对陈文烛与林昭的变相回护,免其过早被推至风口浪尖,承当更集中的攻讦。
几乎于申时行在文渊阁内做此决断的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徐州,林昭亦未因奏疏已发便坐待天命。他深知,数据之说服力固强,然更需日复一日、实实在在的运行实效不断加固与佐证。
在他的严令下,筑路队伍克服“鬼哭沟”事件之余波,以更高热忱与更苛标准,加快了向西通往邳州的铺轨进程。而“启明号”机车,于完成初期测试与展示后,正式启用了定期的、短程的货运差事。主要承运昭铁厂自身耗用的煤炭、所出的钢锭铁料,亦承接了些许胆大敢为、看好铁路前景的商贾托运的布匹、粮谷与瓷器。
每一次车轮铿锵滚动,每一次货物安稳、准时抵达,皆在无声积累着铁路的信誉与商贾价值。前时因“旱魃”、“瘟疫”谣言而起的惶惧,在“启明号”日复一日稳定、可靠的运行中,如阳春冰雪,渐次消融殆尽。取而代之者,乃是愈来愈多商人主动寻至昭铁总厂设于西站旁的货运营业点,询价、洽谈,探问利用铁路转运大宗货物、降低成本之可能。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已悄然拨动了算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在明朝修铁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