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便在这般宁静与充实中悄然滑过,秋意渐深,谷中的草木染上更浓重的金黄与绯红。
这日清晨,陆云霁惯例早起,于院中演练《无为剑经》。
木剑在他手中已无丝毫烟火气,圆融流转,守御之间,隐隐有了一种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感。
他并未追求速度与力量,而是细细体味着每一式剑招中蕴含的“不得已而后动”与“后发先至”的韵味,心神沉静。
练完剑,他并未立刻去打理药圃,而是信步走向谷中那处他平日极少去的——
藏书楼。
忘忧谷的藏书楼并非恢弘建筑,只是一间依着山壁搭建的宽敞竹屋,里面却收藏着师父云漱真人多年云游搜集以及历代祖师留下的各类典籍。
除了武功秘籍、医药宝典,更多的是诸子百家、山川地理、奇物志异、乃至农桑园艺的杂书,可谓包罗万象。
陆云霁平日更常待在自己书房或药房,这藏书楼,多是大师兄李沐风或二师兄林清晏(在谷时)的领地。
推开有些沉重的竹门,一股陈年书卷和防虫药草混合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
光线透过高高的竹窗,在布满灰尘的空气里投下道道光柱,照亮了层层叠叠直至屋顶的书架。
楼内极其安静,只有他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声。
这种安静,却不同于外界人群带来的窒息感,而是一种令人心安的、沉淀着智慧与时间的静谧。
他沿着书架慢慢走着,指尖划过那些或新或旧、或厚或薄的书脊。
师父的收藏毫无章法可言,一本《南华真经》注疏旁边可能塞着一本《南方草木状》,一卷《兵法概要》上或许压着一本《云氏食谱》。
若是往日,他大概会直接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药典或功法笔记。
但今日,他忽然生出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兴致,一种想要漫无目的地、纯粹地去“看看”的欲望。
他抽出一本纸张泛黄、边角卷起的《海国图志》,里面用简陋的笔法描绘着海外诸岛的奇异风貌和从未见过的生物;
又翻开一本某位祖师手写的《游历杂记》,里面记录着天南海北的趣闻轶事和零星感悟;
他甚至找到了一本二师兄林清晏早年留下的《百味手札》,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食材特性、烹饪心得和失败记录,字迹从稚嫩到飞扬,看得他嘴角微微牵动。
他就这样一本本地翻阅着,忘记了时间,完全沉浸在了这片书海之中。
许多他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从未想象过的世界,透过这些泛黄的纸页,缓缓展现在他眼前。
原来世界如此之大,并非只有无忧谷和令人不安的江湖。
还有浩瀚的海洋,无垠的沙漠,神秘的雨林,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各种各样的人和文化。
原来武功之外,还有那么多有趣的学问。
如何观星辨位,如何引水修渠,如何酿制美酒,如何纺织刺绣…
他甚至在一本极其古老的、用某种兽皮制成的书页中,看到了几个与师父提到过的原始文字,略有相似、却更加复杂古老的图案,旁边还有着完全无法理解的注释文字。
这让他心中一动,但仔细比对后,又确定并非同源,只得暂且记下,留待日后琢磨。
阳光透过窗棂,慢慢偏移。
当阮喃喃的声音在藏书楼外响起时,陆云霁才惊觉已近正午。
“师兄!师兄!你在里面吗?吃饭啦!”
小师妹探头探脑地进来,被满屋子的灰尘呛得咳嗽了一声,
“哇,师兄你怎么跑这里来了?好多灰啊!”
陆云霁合上手中那本关于西域乐器考据的书,轻轻拂去身上的灰尘,应道:
“…就来。”
饭后,他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刻开始下午的修炼或劳作,而是又钻回了藏书楼。
这番异常的举动,引得李沐风和赵知闲都侧目不已。
“小云霁这是转性了?居然主动泡书楼?”
赵知闲摸着下巴,一脸惊奇。
李沐风看着藏书楼的方向,眼中含着笑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过后,再沉下心来阅读,自有不同感悟。于他心境修行,大有裨益。”
接下来的几日,陆云霁除了必要的功课,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藏书楼里。
他不再局限于武道医药,而是广泛涉猎,甚至翻出了一些大师兄留下的儒家经典注解,试着去理解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看了看三师姐收集的各地律法案例和奇案汇编,对世间的规则与人心险恶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就连四师姐苏南雪留下的那些极其艰深的医道笔记和疑难杂症记录,他也尝试着去理解一二。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许多知识对他而言过于陌生晦涩,尤其是那些涉及人情世故、权谋机变的内容,常常看得他眉头紧锁,难以理解。
但他并未放弃,看不懂便慢慢看,不理解便反复琢磨,或者记下来,等大师兄得空时再去请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江湖社恐的那些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在江湖社恐的那些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