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三刻,太极宫笼罩在黎明前最沉的墨色里。
凛冽的寒风卷着细小的冰碴子,抽打着朱红的宫墙和殿宇上冰冷的琉璃瓦,发出呜咽般的哨音。
值夜的侍卫裹紧了厚重的甲胄,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挂在眉睫上。
紫宸殿内却灯火通明,巨大的蟠龙鎏金柱下,青铜仙鹤香炉吞吐着袅袅的龙涎香气,依旧驱不散那股无形的、令人窒息的紧绷感。
今日朔望大朝,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鸦雀无声。
唯有炭盆里银丝炭偶尔爆裂的“噼啪”声,在死寂的大殿中格外清晰,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
龙椅上,李世民身着玄色十二章纹衮冕,冕旒垂下的玉藻遮住了他大半面容,只露出弧度冷硬的下颌和紧抿的薄唇。
他目光如同鹰隼,缓缓扫过阶下群臣,最后落在左侧武官班列前排那个如同铁塔般的身影上——左卫大将军、潞国公侯君集。
侯君集今日特意披挂了一套光鲜锃亮的明光铠,甲叶擦得能照出人影,猩红的披风如同凝固的血块垂在身后。
他身材魁梧,站在那里仿佛一柄出了鞘的陌刀,锋芒毕露,似带着一股刚从沙场带回来的、尚未散尽的铁血煞气和毫不掩饰的骄横。
旁边几位文官被他气势所慑,下意识地挪开半步。
“陛下!”
兵部尚书杜如晦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正在奏报陇右道春季军需调配的疏漏,
“粮秣转运迟缓,恐误了边镇换防之期。依臣之见,当责成户部并转运使司---”
“杜尚书此言差矣!”
杜如晦话音未落,一个洪亮如同铜钟、却又带着刺耳金属刮擦般质感的声音骤然响起,粗暴地打断了他。
侯君集昂首出列,步伐沉重地踏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震得殿内烛火似乎都晃动了一下。
他抱拳向御座方向草草一礼,动作敷衍,目光却带着挑衅扫过杜如晦和一众文官班列。
“户部?转运使司?”
侯君集嘴角勾起一丝毫不掩饰的讥诮,
“那些坐在长安城里,喝着茶汤、拨弄着算筹珠子的文吏,懂什么军情如火?懂什么叫风餐露宿,刀头舔血?”
“此番大破吐谷浑,缴获牛羊马匹无数,将士们用命换来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填那点粮秣的窟窿?依末将看,不是粮秣不够,是有些人无能!只会纸上谈兵,拖沓误事!”
他声音洪亮,震得殿梁嗡嗡作响,矛头直指以杜如晦为首的文官集团,那股跋扈之气扑面而来,几乎要掀翻殿顶。
“侯大将军!”
户部尚书戴胄气得胡子直抖,白着脸出列,
“你!你这是污蔑!国库开支皆有定制,转运艰难亦非户部一司之过,沿途道路、天气---”
“行了!”
侯君集不耐烦地一挥蒲扇般的大手,动作幅度之大几乎带起一阵风,粗暴地再次打断戴胄,
“艰难?戴尚书,您老在长安城里暖阁高卧,自然觉得艰难。我等将士在戈壁滩上渴饮马血、饥啃草根的时候,你们在哪儿?”
“这仗打赢了,倒嫌我们耗费钱粮了?有本事,下次您老亲自押粮去前线试试!”
这番抢白夹枪带棒,极尽羞辱之能事。戴胄气得浑身发抖,指着侯君集“你、你、”了半天,一口气堵在胸口,竟说不出完整的话来。
殿内文官们面露怒色,却摄于侯君集赫赫军功和皇帝可能的偏袒,敢怒不敢言。
武将班列中,也有几个与侯君集交好或同样看文官不顺眼的,脸上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
“陛下,”
侯君集不再理会气得发抖的戴胄,转向御座,声音拔高了几分,带着一股俯视般的语气,
“末将以为,边镇之事,就该让真正懂打仗、流过血的人来管!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就安心在长安算算账好了。至于太子殿下嘛---”
他突然话锋一转,目光如同探照灯般猛然扫向文官班列最前方、那个一直安静站着的少年储君——李承乾!
李承乾穿着储君规制的玄衣纁裳,身姿挺拔如松,面容尚带着几分少年的清秀,在满殿的朱紫大员中显得格外单薄。
他微微垂着眼睑,仿佛正专心研究着金砖上蟠龙浮雕的纹路,对殿中激烈的交锋充耳不闻。
侯君集盯着李承乾,脸上挤出一种长辈看顽童的虚假“温和”笑容,声音刻意放得很大,确保殿内每个人都能听清:
“殿下年纪尚轻,更是不宜过早沾手这些军国重务。小儿辈嘛,安心在东宫读读圣贤书,学学骑射便好。”
“这行军打仗、筹措粮秣的苦差事,还是交给我们这些粗人老头子来操心吧!免得吓着殿下,您说是也不是?”
他最后这句“您说是也不是”,看似询问,实则是赤裸裸的轻蔑和挑衅,将太子视作需要保护的稚童,公然否定其在军国事务上的资格和能力。
武将班列里响起几声压抑不住的嗤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