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长贵也心动了。
哪有男人不想建功立业的?
可他舍不得撇下妻儿。
没等他吭声,柳氏哽咽的声音就从人群里传了出来:“当家的,你去吧,家里有我。”
只这一句,孟锦就猜到她娘跟爹之间肯定有小秘密,没准孟长贵往北来的目的就是想参军。
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军,而是守着国门的赵家军。
孟锦溜到了孟长贵身边拽了拽他的衣角,小声却坚定地说:“爹,去吧!赵将军说得对——咱在村里打贼匪,在军中能打更大的坏人!我会在家保护娘亲和弟弟们的。”
快去快去,挣个大将军回来让她也当当这古代的将门虎女,嘿嘿。
要不要兑换一颗永久性大力丸给孟长贵?
198撺掇她:“换!要是孟长贵半路嘎了,你的任务可能得不到高评分哦~!宿主大大,别忘了功德值~!你救的人获取的功德值也会反馈到你身上的。”
功德值!这个可以有。
为了保险起见,她还是换一颗给孟长贵吧。
决定了就不纠结了,说换就换,但孟锦还是有些肉疼。
孟长贵摸了摸闺女的脑袋,喉咙有些哽。
孟长贵扭头看看狩猎队的伙伴们,有人激动、有人彷徨,但没有人胆怯。
“将军,我想先跟家人和兄弟们商量一下,可以吗?”
孟长贵有些紧张的请示道。
他是要去的,但他不能替别人做主,况且,就算要走他也要先安抚好妻儿,做些准备。
“可,给你们一天时间,若是愿意跟我走,明日城门开启时,我会在那里等你们。”
赵小将惜才,也愿意给他们机会,但他没时间在这里多留,趁着时间还早,他得审审这帮人,抓紧把老刀把子的老巢给抄了。
活口有点多,绑着手穿串似的被拴在马屁股后边牵走了。
还有那二十几匹马,也在村民们不舍的眼神中被牵走了。
赵小将留下了人处理那些尸体,需弄到偏僻处焚烧掩埋。
肖里正很有眼力见的安排了村里人帮忙,将留在后面收尾的江县令请到了家中小坐。
赵小将带着人一走,村里顿时炸开了锅。
生活在燕州的老百姓对战争、对军队的理解比别处更深刻。
都不用多想就知道跟着这位姓赵的小将军走和被征兵征走完全是两个概念。
就算他们现在不去,明年春征兵还是要去。
但起点却是不一样的。
孟长贵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带着狩猎队成员们一起去帮留下的小兵抬尸,顺便从他口中又打听到了一些消息。
比如赵小将的身份。
这本也不是什么秘密,边境军就是赵家军,赵家男丁十二岁上战场,这是赵家的规矩。
等把这个消息带回村子,村民们更炸了。
“这还有什么好想的?要我说,你们就应该去。”
“没准混个亲兵什么的,总比那大头兵强。”
想起赵小将带的那队兵,这应该就是他的亲兵吧?看着就不一样,人人有马骑。
多威风啊。
而且跟着少将军肯定要比战场上的大头兵更安全吧?
村民们懂的不多,但他们知道不管在哪,这上头有人和没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境遇。
尤其是牵扯到当官的。
说个不好听的,那些富贵人家的奴仆都比他们这些土里刨食的百姓地位要高的多。
江县令等人走了以后,孟长贵和狩猎队成员一起去肖里正家商量此事。
算上狩猎队的,和那些刚参加训练不久的,一共有一百三十多人,几乎是村里的全部青壮。
四十多人因各种原因拒绝跟着赵小将走。
有的是害怕,有的是家中不允或是无法离开。
总之,各有各的难处。
肖里正也只是稍微劝了劝就算了,人各有志,不会勉强。
而且村里也确实不能没有青壮,少年们也需要成长的时间。
确定了哪些人要去,大家也就不再耽搁,各回各家做准备,有家人的也得跟家人好好辞别。
孟长贵回到家里就看见柳氏正抹着眼泪在快速缝制一件羊皮坎肩,一看大小就知道是给他缝的,炕上还放着一个包裹,里边是给他准备的行李。
孟锦姐弟三个正在灶房里忙活,二壮在烧火,大壮在和面,准备煮面疙瘩吃,孟锦踩着板凳举着锅铲翻炒大米。
没错,孟锦就是在做炒米,不止做炒米,她还要做炒面。
咱们家的军队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吃的那个炒面。
(我小时候超爱吃,炒面里加上黄豆粉、花生碎、白砂糖,喷香(*^▽^*)~!)
营养够不够咱先不说,作为干粮来讲炒面绝对是极优的选择。
干吃、泡水都行,饱腹感强、便于携带。
还有炒米也是一样,不过炒米保存的时间没有炒面长,容易疲软受潮,所以她打算少炒点,炒面多准备一些就是。
孩子们的懂事孟长贵看在眼里,不知道为什么,他鼻头有些发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快穿,我的百样人生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快穿,我的百样人生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